日資企業為什麼招人難
2014/12/09
「年功序列」制度難以留住有能力的年輕人
JAC公司實施的其他調查顯示,從新加坡的銷售職務(製造業)和馬來西亞的工程師(製造業)等職務來看,日本企業給出的薪資水準低於歐美企業。
![]() |
JAC Recruitment公司的新加坡辦公處 |
在馬來西亞,對於會説日語的當地製造業銷售人員(普通員工~組長級別),日本企業給出的年薪為3萬4000~7萬6000林吉特,但是在其他外資企業則能拿到4萬2000~9萬6000吉林特。日本企業的薪資甚至低於亞洲企業(6萬6000~8萬4000林吉特)。
JAC公司經營企劃部研究員黑澤敏浩指出:「在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眾所週知日本企業的薪資水準低,應聘者較少」。此外,印尼大學生較少也成為一個影響因素。
大多數日資企業都會結合日本總部的制度,按照年功序列決定薪資,30歲左右有能力的年輕人的薪資較低。這導致人才從日本企業跳槽。此外能力難以得到提升也成為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
此外,「日本企業仍有優待會説日語的人才的傾向」( JAC Recruitment)。當前,除了大企業外,日本中小型企業也開始積極進駐海外。相比大企業,日本中小企業中會説英語的人較少,考慮到要與總部進行聯絡等因素,很多中小企業都要求應聘者能用日語進行溝通。
人才相繼跳槽或被挖走,被迫調整薪資制度
以印尼的日資企業為例,製造業的銷售職務方面(普通員工~組長級別),會講日語的員工的月薪在800萬~1000萬盧比,而會講英語的員工的月薪則為700萬~900萬盧比。在當地,會講日語的大多是在當地大學以日語為專業的人。
日本國內的獵頭企業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如果重視專業知識和經驗,就應該調整對日語能力的要求」。當地的企業和外資企業要想擴大銷路,掌握專業知識的人才不可或缺。擁有專業知識和經驗,卻僅僅因為不會説日語而在待遇上被差別對待的話,很容易導致人才流失。
日本企業已開始推進員工待遇的改善,例如提高部分職務的工資等。在新加坡的金融和消費品廠商領域,日資企業的銷售職務幾乎不存在因為是否具有日語能力而出現待遇差的情況。由於不斷有人才被外資企業挖走和跳槽,很多日資企業都開始著手調整相關制度。在印度尼西亞,日資企業開始改善部分專業職務的待遇,日企機械工程師和施工管理負責人的年收入高於其他外資企業的薪資。
此外,還有日本企業在當地聘用會講英語的人才,在日本總部設置會講英語的人事負責人,人事負責人將日本總部決定的方針等翻譯成英語,然後傳達給當地。尤其是在中國、泰國和印尼開展業務的日本企業,聘用國際化人才擔任人事負責人的情況明顯增多。
前往日本獵頭公司東南亞當地法人找工作的求職者中,希望到日資企業工作的人不在少數。由於日本企業的人才培養體制完善,工作壓力沒有歐美企業大,所以對於希望獲得穩定工作的人來説很有吸引力。
日本企業的海外法人不得不努力從當地企業和歐美企業挖掘人才。要想獲得當地有能力的員工長期工作,日資企業似乎需要進一步開動腦筋。
本文作者為 日本經濟新聞 (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商品部 岩本貴子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