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陷入「貧窮迴圈」?
2019/03/20
日本的工資水準在世界範圍內大幅落後。最近數年同步提高工資得到恢復,但觀察過去20年的時薪,日本下降9%,在主要國家中唯一出現下滑。由於以維持國際競爭力為由壓低工資,工資低於歐美。由於保留低工資,生産效率低的工作的效率未能提高。同時轉向附加值高的工作的行動遲緩,工資難以提高。日本今後能否擺脫「貧窮迴圈」呢?
「希望報答努力的人、持續成長的人」,豐田在2019年的春季勞資談判中,提出重新評估包括調整基礎工資在內的工資制度。勞資雙方在展開磋商。
統一招聘應屆畢業生,採用終身雇用和年功序列(論資排輩),避免在升職和晉級上形成極端差異。豐田是這種日本式人事和工資體系的引導者。
![]() |
但是,在純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技術等領域,美國IT(資訊化技術)企業成為競爭對手,競爭環境發生劇變。在人工智慧(AI)等尖端領域已發展到人才的爭奪戰。社長豐田章男表示「這是關係到是生存下去,還是死亡的戰鬥」。危機感促使豐田擺脫基礎工資的提高。
通貨緊縮蕭條、日元升值、過剩設備與人員,自1990年代後半期起,製造業等採取包括降低工資在內的壓低工資舉措。在注意到時,日本的工資已經明顯落後於世界。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針對包括加班費在內的民間部門的總收入,計算了每名勞動者1小時的金額。將可以進行國際比較的2017年和1997年加以對比,在20年裏日本工資下降9%。在主要國國家中出現唯一的下降。英國增加87%,美國增加76%,法國增加66%,德國增加55%。南韓達到2.5倍。日本的平均年收入比美國低了3成。
日本以面臨金融危機的1997年為頂峰開始減少,到2012年減少12%。大企業通過定期加薪等維持了1%左右的加薪,但非正式員工增加,每人平均時薪出現減少。規定時薪最低水準的「最低工資」在最近3年裏維持3%左右的提高。不過,對象僅限於零工勞動者等一部分人,未能推高整體水準。
其背景是勞動生産率(附加值)的低迷。顯示每名勞動者1小時創造的成果的生産效率上升對提高工資來説是必須的。
長時間勞動蔓延的日本在最近半個世紀,在7個已開發國家中排在最末位。OECD的數據顯示,2017年為47.5美元,比上年增加1%左右,但在36個成員國中排在第20位這一低位置沒有改變。被美國(72美元)和德國(69美元)遠遠甩在後面。
![]() |
為何日本的生産效率無法提高呢?雖然猶如反論,但有觀點認為日本企業對提高工資持慎重姿態,招致了生産效率的低下。
「應借助加薪的衝擊來迅速提高生産效率」,從事國寶和重要文化遺産修復的小西美術工藝社的社長大衛·阿特金森(David Atkinson)如此呼籲。
曾是高盛知名分析師的大衛·阿特金森的主張根據如下。由於存在低工資,生産效率低的工作的自動化和高效率化難以實施,無法轉向附加值高的工作。結果,生産效率無法提高,工資也不會上漲。也就是説日本陷入了「貧窮迴圈」。
阿特金森表示,應將最低工資的每年漲幅從現在的3%左右提高至5%左右。認為這將成為迫使被視為低生産效率象徵的中小企業推進省力化設備投資和業務變革的起爆劑。英國1999年恢復最低工資,到2018年提高至2倍以上。在失業率較低的情況下,生産效率得以提高。
以最低工資的形式強制提高工資是否正確,存在分歧。不過,如果不提高從世界範圍來看落後的日本的生産效率,將無法贏得國際競爭,這一點確定無疑。
目前日本也出現了推動工資變革的企業。
運營跳蚤市場APP的Mercari自2016年起正式啟動工程師等的應屆畢業生招聘。在面試中包括候選人的實習經驗和學術論文等在內評估能力和技能。向高管咨詢具體金額,然後確定起始工資,最多形成數百萬日元的差距。2018年有70多人入職。
「不提高工資就沒有增長,當然要具備能賺錢的商業模式才行」,運營「突然!牛排」的Pepper Food Service的社長一瀨邦夫這樣斷言。1月通過基礎工資提高和定期加薪平均加薪6.18%,2018年凈增加230家店,形成了通過提高工資來擴大業務的良性循環。
以提高勞動力的熱情、吸引優秀人才的工資變革為武器,形成日本轉向附加值高的工作的潮流是不可或缺的。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高見浩輔,渡邊淳,石橋茉莉,堀田隆文,北爪匡,中藤玲,寺井伸太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