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太的宇宙雄心
2012/06/26
![]() |
圖為從天宮一號看到的神舟九號(圖/新華-kyodo) |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在此實施的項目是發射「神舟9號」,並與去年9月發射的太空實驗室「天宮1號」進行載人交會對接。中國是繼美俄之後第3個掌握載人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事實證明中國有能力利用太空飛船運送太空人,並運營宇宙太空站。
中國為何一心發展太空太空站?其原因在於,雖然中國的太空太空站在重量上只有歐美俄等運營的「國際太空站」的2成左右,但如果「國際太空站」退役,作為能夠在太空長期滯留的唯一基地,將擁有挑戰美俄歐的能力。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希望以唯一的太空太空站為基礎,加速推進宇宙開發。中國希望超越美俄,領跑世界宇宙開發,到2030年完成載人月球探測和月球基地建設,到2050年力爭從月球基地向火星等行星發射載人宇宙飛船。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作為中國宇宙戰略實際實施者,其前身是國防部第5研究院。在1956年開設之初院長是被稱為中國航太之父的錢學森,書記則是最近遭解職的薄熙來的岳父、已故解放軍將軍谷景生。
毛澤東於1958年批准發射人造衛星的「581計劃」後,中國開始建設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當時與中國關係友好的蘇聯在技術等方面提供了援助,1960年中國成功發射第一枚試驗型探空火箭,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
進入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時代後,此時中國宇宙開發的定位不再僅僅是弘揚國威,還具有了商業目的。當時成立了目前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管轄的長城工業總公司,1985年中國宣佈進軍衛星發射業務領域。1990年中國成功發射美國製造的通信衛星「亞洲1號」。
1993年原本作為政府一部分的宇宙開發部門改組為名為中國航太工業總公司(目前的中國航太科技集團),自1990年到1999年相繼成功發射了約20顆歐美製衛星。中國政府一名相關人士回顧稱,「當時宇宙事業取得了增長,進入了佔全球市佔率約10%的黃金期」。
但是,在中國航太業快速成長之際,給中國潑下一瓢冷水的是美國的《國際武器貿易條例》(ITAR)。由於美國出台了禁止本國制衛星以及使用本國制零部件的衛星出口中國的方針,因此中國無法再繼續獲得美國企業等方面的訂單。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構築了涵蓋從火箭發射、衛星製造乃至運作管理的體制,通過擴大與美國以外客戶的交易渡過了當時的危機。與巴西在發射資源探測衛星等領域加深了合作,而且從尼日利亞和委內瑞拉等國獲得了衛星發射訂單,並成功發射。最近,還從玻利維亞和寮國等國獲得了衛星發射訂單。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的殺手劍在於價格競爭力。中國利用起步晚於美俄的後發優勢,降低了開發成本,自從載人宇宙飛行計劃發佈的1992年到2011年,中國表示投入的資金總計達到350億元。眾多分析人士指出實際可能更多,但由於公開費用較低,相關人士認為發射的價格「明顯低於日美歐」。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在2011年的銷售額為1018億元,已經擴大至4年前的2倍以上。稅後利潤在2011年也達到91億元,從業人員目前增至15萬人左右。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旗下企業中有8家在香港和上海證券交易上市,加在一起的總市值達到400億元左右。
2011年的發射次數為19次,僅次於俄羅斯,居全球第2,高於美國的18次。2012年計劃發射21次,共發射30顆衛星,到2015年則計劃發射100顆以上衛星。一名相關人士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的意圖是積累經驗,儘快追趕美國。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正在經歷高速增長,但其實力也存在未知的部分。從事宇宙産業的一家歐洲企業高管表示,「目前在進行宇宙開發時,世界各國都在鼎力合作。而中國如果與美國之間的對立繼續,孤立的中國吸收世界尖端技術會非常緩慢」。
據中國有關專家介紹,目前宇宙産業的全球市場規模被認為在每年2000億美元規模,到2020年則有望增至3000億美元。中國航太科技集團要想成為全球霸主,獲得更多國際訂單,或許要改善目前資訊公開狀況。
(多部田俊輔 重慶報道)
相關報道:
中國或瞄準「後國際太空站」時代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