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功過參半的「超人」
2018/03/19
因取得了異於常人的成功,李嘉誠被稱為「李超人」。從總是走在時代前面的投資手法來看,或許李嘉誠確實是位超人。1950年代,李嘉誠憑藉加工出口塑膠花業務起家,而到了60年代卻轉戰房地産行業。這是因為他判斷,隨著人工費上漲,輕工業會越來越難做。
90年代初期,李嘉誠率先向大陸投資,但到了2013年前後則開始出售大陸的地産。李嘉誠最先乘上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浪潮,又在經濟增速放緩之前早早抽身。這種走在時代前面的能力,來源於對利益的追求。或許正因此,李嘉誠才早早放棄了收益低的製造業。
![]() |
李嘉誠宣佈退休(16日) |
李嘉誠與泰國的正大集團、印度尼西亞的三林集團等其他財閥從商業轉向製造業形成鮮明對比。亞洲財閥受1997~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幾近破産,而構築了高收益財務體質的李嘉誠則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中國大陸可能是最早受到李嘉誠收益優先業務模式影響的區域。在引入市場經濟之前,大陸一直認為城市和基礎設施開發應由政府負責。而香港出現了李嘉誠後,大陸發現了企業追求利益而推進房地産開發的手法的有效性。
大陸企業似乎是效倣李嘉誠,集中面向房地産和基礎設施業務投資。原本受到束縛的企業活力得到解放。另一方面,李嘉誠帶到大陸的經營手法引發了民營企業輕視製造業的風潮,是引發泡沫的原因之一。
宣佈退休的李嘉誠留給大陸的影響可謂功過參半。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