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面板廠商為生存發起技術攻勢

2019/07/17


  在中國政府減少補貼、訂單環境出現惡化的背景下,中國的光伏面板廠商為生存下去再次發起攻勢。為了增加發電量,全球最大光伏面板企業晶科能源等開發出利用面板雙面發電的技術。中國企業憑藉低價格從2000年代後半期開始快速成長,但也接連有企業申請破産。在中國,光伏發電的優惠政策可能於近期停止。有聲音擔心如果需求出現減少,面板將再次陷入供給過剩。

    

         

  在上海召開的全球最大光伏發電展會上,中國企業相繼發佈了提高面板輸出功率的新技術。目前全球排名前10的光伏面板企業中,中國企業佔8家,京瓷等日本企業未能入圍。中國企業的全球份額也高達7成。

   

  以2011年中國引入光伏發電的固定價格收購制度(FIT)為契機,當地相繼建立光伏發電設施,2017年全球光伏面板需求的5成以上集中在中國。但2018年5月,中國政府把電力收購價格下調1成左右,並把新建的大型光伏發電站排除在收購對象之外。有觀點認為,電力固定價格收購制度最早將在2020年結束。為了在無優惠政策的情況下也能實現盈利,中國廠商正在加緊提高面板性能。

     

  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在展會上強調,背面也能發電的面板今後將成為潮流。普通的光伏面板只有正面能發電,但晶科能源注意到地面的反射光,採用了面板背面也能發電的結構。據稱發電量可比以往産品增加5~30%。  

      

    

  其他企業也採取了行動。世界第3大光伏面板廠商天合光能展出了隨著太陽的運動而移動的追蹤支架。面板早上朝東、中午朝上、傍晚朝西傾斜,從而提高發電效率。華為技術公開了活用人工智慧(AI)分析天氣和地面的反射狀態,精確控制支架的自主系統。

   

  雖然京瓷和松下等日本企業的面板性能超過大部分中國企業,但是由於零部件價格高、製造工序複雜,日本企業産品的成本較高。中國企業的戰略是使用廉價的零部件,通過雙面發電等新思路製造産品,憑藉價格競爭力掌握主導權。

   


    

  中國企業追求通過大量生産形成規模優勢,相繼向市場投放低價面板。一舉超越了市佔率曾經位居前列的日本和歐洲企業。日本企業的生産規模較小,目前的面板價格被認為比中國企業高出3~5成。

  

  但2013年歐盟(EU)以中國企業非法低價銷售産品為由,對中國産光伏面板徵收反傾銷稅,風向急劇轉變。曾排在全球首位的尚德電力申請破産。中型廠商也陷入困境,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産業被指出現「泡沫破裂」。

 

京瓷的光伏面板

   

  經過寒冬時期,在政府的扶持政策下,中國企業目前的面板出貨量遠超其他國家。但是當前的狀況與2013年前後十分相似。

   

  作為中美貿易戰的序曲,美國川普政權2018年1月時隔約16年對光伏面板啟動緊急進口限制。中國産面板事實上被排除在全球3大的美國市場之外。

   

  由於政府轉變政策,2018年中國的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減少17%。有聲音擔憂,如果電力固定價格收購制度停止,需求將進一步下滑。

   

  中國廠商之所以積極開發技術,是為了今後在逆風環境下生存下去。力爭通過提高面板的效率降低發電成本,向非洲等新興市場國家銷售。此外,還力爭在日本擴大市佔率。一方面,日本2020年度末之前將從根本上調整電力固定價格收購制度。

  

  據歐洲光伏産業協會(SolarPower Europe)預測,2019年的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為8450萬~1億6540萬千瓦,全球市場規模可能轉為縮小。如果光伏發電在新興市場國家的普及停滯不前,將和幾年前一樣掀起低價競爭,屆時中國廠商可能再次陷入困境。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花田幸典 上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