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上):拼命三郎的荊棘路

2012/11/02


      華為正在全球範圍內擴大影響力。曾經是軍人的任正非(67歲)以6人團隊創業,初期銷售電話交換機,隨後僅用25年時間就已逼近世界首位寶座。但在歐美「紅色巨人」威脅論有所抬頭。作為全球性企業,華為已經在第一時間開始承受考驗。華為的員工平均年齡29歲,隨時攜帶睡袋的拼命三郎式的員工支撐的華為到底是什麼樣子?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將通過3篇連續報道讀解華為。

 圖為華為在深圳的總部

      「不管怎樣,我們都會援助員工培訓設施的建設費用」——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當地通信公司的一名高管甚至不敢相信華為行銷負責人説的話。華為銷售的通信設備無論價格還是性能都無可挑剔。此外,華為還提供其他幫助。從中可以看出華為能夠席捲世界市場的部分原因。

      1987年深圳市,4年前離開以工程師身份工作的人民解放軍的任正非開始到處推銷電話交換機和火災報警器。城市已經被政府和外資建立的合資公司所佔領,任正非拓展業務的地區全都是內陸地區的農村。不過,當時電話正在10億人的巨大市場不斷普及。從香港採購的交換機迅速被銷售一空,憑藉由此獲得的利潤,任正非自上世紀90年代起開始進行自主開發。

      2012年9月,在深圳在相當於42個東京巨蛋體育場大小區域內建築群拔地而起。在平整的草坪和玻璃幕牆大樓中川流不息的員工很多都身穿牛仔褲和T恤,年齡在20多歲。這裡是任正非用25年時間打造的「華為帝國」的大本營。

   25年躍居世界第一

      華為的迅猛增長讓人瞠目結舌。2007年僅為920億元的銷售額到2011年已經達到2039億元,翻了一番還多。今年1~6月的銷售額首次超過瑞典的愛立信,按半年數據計算,在通信設備廠商中已經成為世界最大企業。


 


      據美國調查公司IDC統計顯示,從上半年通信設備全球市場佔有率來看,華為佔20.8%,居首位。尤其是在小型移動路由器等無線寬頻終端領域,華為擁有55%的市場佔有率。而在各國相繼開始引進的高速通信服務「LTE」領域,在已完成實用化的約50個國家中,華為最少在34個國家進行了銷售。

      華為強大的源泉在於年輕的頭腦。14萬名員工的平均年齡僅為29歲。與超過40歲的愛立信和NEC相比,華為員工明顯更加年輕。在員工中,碩士學位擁有者佔4萬5千人,而博士學歷擁有者為1300人。這是中國最頂級的頭腦集團,而起始工資為6000元左右。雖然比一般的中國企業高5成,但還不到日本的3分之1。

     憑藉如此低廉的勞動力獲得的收益被重新投資於研發。華為2011年的研發投資為38億美元,佔銷售額的11%。接近銷售額處於相同水準的NEC的一倍。IDC日本公司研究主管George Hoffman分析稱,「廉價而劣質大行其道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目前華為正在同時關注低價格和技術實力」。

      但是,憑藉低成本和技術實力在短時間內躍居世界首位並非易事。

       2011年3月剛剛發生東日本大地震後,華為高層的孫亞芳(57歲)秘密來到日本。當時,由於擔心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的影響,不少外資企業紛紛撤離日本,在這種情況下,孫亞芳召集軍心渙散的員工,激勵員工説「正是在這種時刻,才應該思考到底能為顧客做些什麼」。



       用一句話來形容華為就是「拼命三郎式的員工」。經常準備著加班用的睡袋、上級一聲令下馬上奔赴非洲和南美的偏遠地區。很像在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期,在全球兜售交換機的NEC等日本企業。

  遭美國國會抵制

       不過,華為目前正面臨著巨大的考驗。美國國會情報特別委員會質疑華為和中興通訊(ZTE)與中國共産黨和軍隊的關係,並以對美國安全保障構成威脅為由,要求美國政府將兩家公司的産品排除在美國的通信系統之外。在歐洲和澳洲,「華為威脅論」也迅速升溫。

       雖然華為對報告進行強烈駁斥,但仍然嚴重受挫。不僅是通信設備業務受到直接影響,還會影響到華為默默籌備的轉型計劃。

       過去25年,華為的業務一直以通信設備等「幕後」領域為中心。立命館大學國際關係學部教授中川涼司分析稱「華為的戰略是先在幕後提高市佔率,然後逐漸從周邊領域轉移至核心領域」。目前,華為的通信設備業務佔銷售額的70%。

        與此同時,華為逐漸在全球各國建立起銷售網和採購網。今年以後,將主打華為品牌,進軍智慧手機和面向企業的IT服務等領域,走到大眾消費者面前。計劃2015年將新業務比重提高到50%。

       不過,如果在歐美等已開發國家,華為的負面印象不斷擴散,華為品牌將遭受打擊。

       一直以來,龐大的國內市場和廉價勞動力等中國企業固有優勢幫助華為取得了快速成長。但是今後,華為將一邊克服中國企業的固有劣勢,一邊摸索成為涉足通信設備和智慧手機等多種領域的跨國企業。關注日經中文網新浪微網誌

(小高 航)

     華為(中):坐上時間機器
     華為(下):全球尋找「同盟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