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等大企業爭搶東南亞視頻市場

2020/09/15


  在東南亞的視頻發佈市場上,當地企業正陷入苦戰。中國騰訊控股收購了用戶數第2的馬來西亞iflix,由新加坡電信和索尼旗下企業出資、用戶數排在第4的Hooq被南韓企業收歸旗下。與美國奈飛(Netflix)等大型企業的競爭讓東南亞當地視頻發佈企業疲憊不堪,正迎來生死存亡局面。

     

  iflix在東南亞等13個國家擁有超過1000萬會員,被稱為「亞洲版奈飛」。該公司2020年夏季在APP中增加了一個上架多部中國電視劇的「WeTV」欄目。播放的是6月成為其母公司的騰訊的內容。

     

   

  iflix的特點是價格低。在馬來西亞,每月的使用費僅為10林吉特(約合人民幣16.4元)。該公司還通過提供免費觀看套餐,增加了會員數量。原因是iflix認為新興國家有很多免費的非法內容,價格太高的話,用戶不會買賬。

   

  雖然iflix的用戶數排在東南亞第2位,但卻沒有足夠的廣告收入,導致經營困難。據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的合作媒體DealStreetAsia報道,2018年iflix計提了近1.6億美元最終損失。據悉2019年的業績進一步惡化。

    

  2019年騰訊開始在泰國提供視頻發佈服務「WeTV」,進入東南亞市場。收購iflix的目的是擴大觀眾群體,提高服務品質。按用戶數計算,騰訊在東南亞所佔的份額已提高至近2成。         

   

  騰訊正在加緊開拓海外市場。原因是在本土市場與阿里、百度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還有一個原因是,由於政府加強監管,投資回收週期容易拉長。製作費用高達90億日元的古裝劇《慶餘年》在接受相關部門的審核時遇阻,拍攝結束1年之後才得以播出。

       

  市場增長率達25%

      

  新加坡視頻發佈服務Hooq的用戶數位居東南亞第4位,其母公司新加坡電信今年春季以「佔用了鉅額資金卻無望增長」為由,決定對該公司進行清算。雖然Hooq借助美國Sony Pictures和華納兄弟等其他股東的力量,準備了齊全的視頻內容,但卻放棄了繼續經營的念頭。最終被軟銀集團出資的南韓電商企業Coupang收歸旗下。

                

  東南亞的視頻發佈市場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據德國Statista統計,東南亞的視頻發佈服務2020年的市場規模為5.5億美元左右,遠不及中美。另一方面,增長率為25%,高於全球平均水準(16%)。

      


       

  一位31歲的曼谷公務員表示,「電視上外國節目少,還凈是馬賽克,沒意思」,他正在使用3種視頻發佈服務。東南亞出於宗教和教育等原因,經常對電視節目進行嚴格限制。畫質方面大多也是智慧手機勝過電視。

   

  大企業佔壓倒性優勢

    

  在東南亞的視頻發佈市場,擁有最高份額的是美國奈飛。奈飛支援近30種語言,擁有包括泰語、馬來語等在內的豐富內容。其中,除了《獵魔人》(The Witcher)等美國電視劇外,還與東南亞當地企業合作製作自主節目,不斷增加用戶。

     

騰訊宣佈在泰國啟動視頻發佈服務(2019年6月,曼谷,圖片由三村幸作拍攝)

           

  從2019年開始,奈飛在印尼等地推出了每月300~400日元左右的限定便攜終端套餐。在個人電腦等設備上使用的標準套餐約1000日元。奈飛在190多個國家擁有超過1.9億名用戶,即使收費標準設得很低,也能輕鬆盈利。

        

  包月套餐是視頻發佈服務的基本經營模式,因此立足中美等巨大市場的大企業佔有絕對優勢。因為除了視頻種類及用戶數量外,大企業還積累了根據用戶喜好進行「內容推薦」的經驗等。照此發展下去,中美大企業的份額將繼續擴大。

     

          

  東南亞當地企業要想捲土重來,需要具備能承受持續虧損的體力。利用通過其他服務培育的客戶基礎也是關鍵。香港電訊盈科(PCCW)推出的「ViuTV」的發展歷程值得參考。

   

  除了奈飛以外,蘋果等很多大企業也開展視頻發佈服務。法國Dataxis公司的分析師指出,「可以持續投入資金的玩家有限。東南亞當地企業將遭遇更加激烈的競爭」。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岸本Marimi 曼谷、谷繭子 新加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