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轉型(上)研發費增至9倍

2021/08/24


      中國最大通信設備企業華為技術正在為重振而背水一戰。在受中美對立的影響、半導體等採購受到嚴格限制的背景下,華為將目前的研發費用提高至10年前的約9倍。因為美國的制裁,主力的智慧手機業務跌出全球前5名之外。不過,華為將提高研發(R&D)的實力,培育人工智慧(AI)和汽車相關等新領域,試圖實現業務模式的大轉型。

          

 

      《華為基本法》是確定華為經營方針的公司內部憲法,總共有103條。其中就規定將營業收入的10%以上用於研發。

  

      不過,2020財年(截至2020年12月)這一佔比被提高至15.9%,明顯高於在智慧手機領域展開競爭的南韓三星電子的8.9%、美國蘋果的6.8%(截至2020年9月)。相關人士透露,2021年1~6月終於超過了20%。

     

華為此前在海外擴大智慧手機供貨,維持快速增長(英國的基地,REUTERS)

     

      華為的研發費用2020財年達到1418億元,增至2010財年的約9倍。華為的一名員工表示,在站在中美冷戰的最前沿的背景下,為了求得生存,只能靠加強研發。話語中透露出某種堅定的信念。

  

      具體政策之一是被稱為「天才少年」的人才招聘計劃。其機制是招募在國際比賽上獲獎等主要在理工科取得卓越成績的年輕人。

 

      「希望通過AI技術改變世界」,在北京市內的研究所工作的33歲的謝某在中國知名學府清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在美資研究機構等任職之後,被華為以三顧之禮聘請。現在從事旨在提高雲服務效率的AI研究。

  

      據中國媒體報道,「天才少年」的年薪最高達到約200萬元,超過同行業平均水準的5倍。截至目前已與數百人簽約。

  

      在這樣積極進行投入的研發方面,華為首先瞄準的是加強包括半導體在內的基礎研究。華為7月底發佈了旗艦智慧手機新産品「P50」。不過,這款手機並不支援高速通信標準「5G」,僅支援上一代的「4G」。美國制裁導致的半導體短缺似乎正在産生影響。

     


   

      華為還在推進自主研發半導體等的「機密」計劃。這被定名為「南泥灣計劃」。據稱目前正在建設用於通信設備的半導體的工廠,對半導體相關企業的投資僅從已公佈的數據看就超過30家。

 

      華為還將加快最尖端領域的研究。除了正在研究通過AI分析和利用大量數據的技術外,還將推進量子計算和新一代通信標準「6G」等。試圖將美國制裁這個逆境變為動力,借機轉變業務模式。

     

    

     華為由首席執行官(CEO)任正非於1987年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深圳市設立。任正非雖然不太喜歡在公開場合拋頭露面,但喜歡讀書,擅長借用歷史的比喻和引用。經常使用「奮鬥」一詞,鼓勵員工加倍努力。

 

     華為以低價格等為優勢,2015年在面向通信企業的設備領域躍居全球份額首位。自2009年開始銷售的智慧手機也在中國國內外擴大供貨量,2020年4~6月首次躍居全球首位。

   

      雖然是非上市企業,但作為就業單位備受中國年輕人的追捧。書店裏擺著很多分析華為經營等相關書籍。

  

      給這樣的華為帶來衝擊的是中美對立。針對華為,美國政府批評稱「與軍方存在聯繫」、「存在通過通信設備竊取資訊的風險」等,2019年5月將其列入美國認為存在安全保障方面風險的企業清單,啟動了半導體等的出口限制。自2020年9月起,限制措施被進一步強化,華為從外部採購高性能半導體在事實上變得不可能。

  

      從華為的業務來看,智慧手機等消費者業務佔逾5成,是增長的火車頭。受智慧手機業務的減速影響,華為8月6日發佈的2021年1~6月的營業收入同比下滑29.4%,降至3204億元。截至2020財年的全公司5年平均營收增長率雖然達到17.8%的高水準,但今後將面臨困難。

  

      美國政府還指出華為得到了中國政府的補貼等支撐,不正當提高競爭力,將華為與中國政府的關係視為問題。為此,據説任正非曾拒絕中國政府的表彰,為保持距離感而煞費苦心。

  

      在這種情況下,華為的盈利出現惡化。營業利潤率在下降,2020財年降至8%,與10年前相比下降一半。還低於蘋果(24%)和三星(15%)。顯示是否高效使用工廠等資産的總資産收益率(ROA)等也呈現下降態勢。

  

      華為強調將大量利潤投向研發,但是否能獲得改變局面的突破性進展?接下來將是與時間的賽跑。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