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廠的半導體尷尬

2013/07/29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但本土廠商卻發展緩慢。除了中芯國際積體電路製造有限公司(SMIC)以外,中國沒有培育出其他可與全球大型半導體企業展開競爭的廠商,半導體的國産比例一直停留在30%左右。原因是中國半導體廠商在電路微細加工技術方面未能趕上全球先進水準,這也讓提出産業升級的中國領導層感到頭痛。

連結:浮躁的中國抵制不了日貨
中國從幾十年前就開始高呼培育半導體企業,但直到今天,也沒有培養出一家能夠與南韓三星、台灣積體電路製造(TSMC)相媲美的世界頂尖級半導體企業……

      據業界團體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數據,2012年中國的半導體市場規模為9826.2億元,佔全球需求的54.1%。從半導體需求方面也能印證中國是一個汽車和家電生産非常集中的「世界工廠」。

      但是,中國沒有培育出能夠滿足這種需求的本地廠商。2000年前後,為了實現産業升級,中國政府提出了2010年之前將半導體的國産比例提高至50%的目標。

       實際上,中國當時多家半導體廠商相繼成立,但SEMI中國的分析師何新宇表示,這些廠商一直處於微細加工技術比全球大型廠商落後兩代左右的困境。半導體國産比例截至2012年只有36.1%。而且,這個數字還包括了外資企業在中國生産的半導體。

       在中國,2012年半導體産量最高的是南韓SK Hynix的中國子公司。這家公司在江蘇省無錫市生産半導體記憶體DRAM。産量排在第二的是美國英特爾的中國子公司,在遼寧省大連市從事個人電腦用半導體晶片組業務。

中芯國際的半導體工廠(上海市)

       為其他公司代工生産半導體的中芯國際在全球名列第三,在中國半導體企業中卻佔據頭把交椅。而華潤微電子等排在第四位以後的代工企業,其銷售額規模還不到中芯國際的三分之一。

       據美國調查公司IHS Isuppli統計,2012年中國大陸的半導體國産比例實際為17.5%。儘管如此,目前的産業結構仍是大部分半導體依賴從日美韓台等地進口。但半導體被視為電子産品的核心部件。

       中國廠商發展落後的原因之一是,由於人才短缺等無法在技術方面趕上全球先進水準。此外,半導體産業也有其獨特之處,台灣一家廠商的高管説:「産品單位重量的單價較高,即使從海外空運,也有利可圖。」

       不過,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及很可能帶動中國半導體國産比例的提高。這是因為與個人電腦相比,華為技術等中國廠商在這兩個領域的市佔率更高一些,Isuppli分析師顧文軍認為,中國在半導體採購方面會擁有更大發言權。

        中芯國際計劃再次進入日本市場。為了從日本廠商獲得用於智慧手機等的半導體的代工訂單,已經開始展開行銷活動。這也是追隨了這一潮流。日立高科上海董事長柿井秀夫表示,或許日本半導體製造裝置廠商等有必要將中國作為增長空間最大的市場來加以關注。

   (山田周平 北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