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席捲全球
2013/08/28
|
不管在哪,不管什麼時候,我們都會對通信網負責——華為首席執行官任正非這樣説。在日本發生東日本大地震的2011年3月,其他海外企業都讓駐日員工回國,而華為卻不斷派高管和技術人員奔赴日本修復災區的設備。任正非在世界各個角落尋找商機的姿態與華為的發展是分不開的。任正非於1987年創業,當時,在電話交換機等通信設備需求集中的城市地區,德國西門子、日本的NEC和富士通等海外企業壟斷著市場。
![]() |
圖為華為深圳總部內 |
支撐華為開拓新興經濟體市場的是華為員工的「拼命三郎」精神。公司裏準備著員工加班用的睡袋,據説2010年時,超過10萬名員工中,每天有1400多位員工要坐飛機出差。爬過雪山,穿越熱帶雨林,連續走了8天;被強盜襲擊,縫了30多針後馬上又繼續上班,任正非曾這樣描述在惡劣環境下努力工作的華為員工。
日本總務省發佈的資訊通信白皮書顯示,2012年中東和非洲的手機等行動通訊基礎設施方面,華為的市佔率為25.9%。雖不及排名第一的瑞典愛立信(42.8%),但大幅高於芬蘭的諾基亞西門子通信(13.4%)等其他知名廠商。
![]() |
另一方面,美國則對華為關閉了大門。由於任正非曾是解放軍,美國以「華為可能為中國政府實施竊聽和網路犯罪」為由,阻止美國企業購買華為的産品。華為還曾計劃通過收購美國企業來打入美國市場,但也因美國議會等的反對而失敗。
慶應大學教授土屋大洋説:「在軟體和零部件的加工上稍做手腳便可以竊聽和竊取資訊,中美兩國都認為對方會這麼做」。歐盟也曾懷疑過美國在微軟軟體上設置了可獲取數據的「後門」。
美國政府1993年曾計劃在電話和電腦上安裝可加密聲音和數據的「加密晶片」。該晶片只有政府可以解密,必要的情況下政府可進行竊聽。但最終因國民的強烈反對而未實現。
土屋教授表示,設置竊聽裝置很簡單,但是要想完全識破零部件上的竊聽裝置在技術上卻很難。另一方面,以安全保障問題為理由,政府將走上保護本國企業之路。中美兩國圍繞通信設備的貿易摩擦將日益激化。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