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看好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商機

2014/09/01


    外國食品相關企業等正在競相進入屢屢發生「食品安全」問題的中國。紐西蘭最大乳製品公司恒天然8月27日宣佈,將與中國大型乳製品企業開展資本合作。在中國對價格較高但同時可信度高的海外産品和技術的需求較大。為了提高食品安全性,擴大企業規模被認為不可或缺,重組勢頭也日益高漲。

中國的奶粉市場有望擴大(照片攝於上海市內某超市)
     在大連市的一家高檔超市,8月27日傍晚,前來購買晚飯食材的畢女士(58歲)在精肉櫃檯進行了認真的挑選。她非常肯定地説:「只要是放心肉,即使價格是普通市場上的5、6倍也會在這裡買」。

    畢女士當天花19元購買了排骨,準備為一家三口煲湯。畢女士説,「散養的豬肉比較好。我絕對不買用藥物或飼料飼養的短期就出欄的家畜肉和雞肉」。

    自7月中國食品加工公司上海福喜食品使用過期肉的問題被曝光以來,在中國人們對食品品質的關注進一步升溫。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和投資公司瞄準這一需求進入中國市場。

     美國投資公司科爾伯格-克拉維斯-羅伯茨(KKR)宣佈,將向中國最大肉雞養殖及雞肉加工企業福建聖農發展公司出資4億美元,獲得其18%的股份。KKR大中華區總裁劉海峰表示,將提高福建聖農的市佔率,為中國的消費者提供安全優質的雞肉。

     福建聖農的客戶包括「肯德基」、「麥當勞」等大型快餐企業。今後福建聖農將利用KKR的投資資金,推進生産設備的進一步現代化和大型化。據美國農業部(USDA)統計,目前在中國,從事從飼養到加工、配送的全産業鏈生産的大規模食品企業僅佔整體的30%。這一數據雖較2007年的12%有所增加,但是與美國的95%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另外,就與貝因美嬰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資本合作,恒天然的首席執行官西奧·史畢根斯8月27日發表聲明稱,將助力中國嬰幼兒奶粉的品質和安全性的提高。

    雙方合作的重點有2個。一是恒天然從貝因美現有股東手中購入股份,最多向貝因美出資20%。其次是兩家公司在澳大利亞設立奶粉合資公司,向中國市場供應高品質的奶粉産品。合資業務的投資金額預計為2億澳元。

    自2008年中國爆出國産奶粉混入有害物質三聚氰胺事件後,外國奶粉産品一直壟斷中國市場。在中國奶粉市場排名前3的企業分別是美國美讚臣、瑞士雀巢及法國達能。三家公司各佔10%左右的市佔率。而乳製品年産量200萬噸、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銷售的恒天然將當前視為開拓中國市場的大好時機,抓緊進入中國市場。

    中國本土企業也出現了為了在競爭中生存與主動外資合作的動向。2012年蒙牛乳業與丹麥的乳品企業愛氏晨曦確定了合作關係。2013年伊利實業也與歐洲的兩家公司開始開展合作。蒙牛和伊利希望通過合作吸收外資公司的品質和安全管理的先進經驗。

     同時針對消費者對國産奶粉的不滿,中國政府在去年年底提高了生産許可標準。把包括生産全程可追溯在內的品質管理體製作為標準。今年5月底,在133家嬰幼兒奶粉企業中,約40%沒有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生産許可。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