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穗總研:需警惕中國基礎設施投資副作用
2015/07/01
中國1~3月期的國內生産總值(GDP)實際同比增長7.0%,較上季度7.3%的增長率相比增速下降,內需和外需均表現疲軟。由於製造業産能過剩,貨幣寬鬆刺激投資的效應較弱。
因此,中國政府被認為決定有必要加大能夠立即生效的基礎設施投資,2015年5月之後,中國政府快速批准了交通相關的投資計劃。中國政府還相繼出台了多項確保投資資金的政策,例如允許地方政府發行置換債等。
即使能夠確保資金週轉,中國經濟仍面臨著風險。其中之一就是低效的過剩投資不斷增加。在08年金融危機後的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之後,基礎設施投資的收益率大幅下滑。
另一個風險是出現金融健全性下滑。地方政府的置換債主要由銀行承接,地方債務不履行時,有可能對銀行經營産生消極影響。銀行還在繼續向持有鉅額債務的地方政府基礎設施投資公司「融資平臺」提供置換融資。
瑞穗總合研究所的經濟學家玉井芳野警告稱,如果不警惕上述副作用,慎重應對的話,「可能出現威脅中長期經濟發展的事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