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2週年有成果也有課題

2015/10/21


      上海自由貿易區已成立2週年,在吸引外資企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美國蘋果在自貿區成立電子結算的新公司。另一方面,金融層面的改革步伐遲緩。中國將上海自貿區定位為放寬限制的實驗場,其成功與否估計還將對中國經濟今後的結構改革産生影響。

 
       中國國務院(政府)10月19日宣佈從2018年起正式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負面清單是以清單形式列明存在限制的行業。清單通常對外公開,不在清單中的其他項目可自由投資。和個別審批方式相比更加透明,今後將敲定清單中的項目等具體事宜。

       上海自貿區率先引入負面清單制度。清單中包括外資獨資的汽車製造、核電站建設以及媒體等122個項目。國務院認為在上海自貿區並未發生大的混亂,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決定將負面清單制度向全國推廣。

       成果之一就是蘋果新業務的進駐。蘋果今年夏季為推廣電子結算「Apple Pay」而成立了新公司「蘋果技術服務(上海)」。由蘋果100%出資,提供結算領域的技術服務。5月份訪問中國的蘋果首席執行官(CEO)提姆•庫克表示「希望近期在中國啟動電子結算服務」。

       但是,面臨的問題是放寬金融限制的步伐遲緩。解禁個人對海外股票和債券等海外證券的投資限制就是典型例子。上海市政府在1月的市政府活動報告中提出將試驗性地解禁,但是在8月人民幣貶值導致資本外流的背景下,至今仍未實現。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土居倫之 上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