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過剩的中國經濟恢復尚需時間
2012/10/22
![]() |
9月份的經濟指標環比有所改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提高了0.3個百分點,消費品零售總額上升了1個百分點,而出口增速也提高了7.2個百分點。但9月份處於國慶節大型長假前,生産和出口容易增加。從反映經濟現狀的指標上看,中國仍然受困于增長減速的現狀一目了然。
中國面臨的最大難題是産能過剩。《中國經濟導報》9月末報道表示中國製造業的生産設備利用率平均在60%左右。而這一數據在已開發國家一般接近80%,從中可以明顯看出中國設備嚴重過剩的現狀。
中國在2008年的雷曼危機後推出了高達4萬億元的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公共事業投資等在各地迅速膨脹。銀行也增加融資,製造業為搶「特殊需求」這塊蛋糕增擴生産線。但是,歐債危機導致外需放緩,超出內需的生産能力成了沉重負擔。
視快速增長為理所當然的國有企業逆市持續開動過剩設備,結果陷入了産品庫存增加、市場價格下滑的惡性循環。9月的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3.6%,已經連續7個月負增長。
經濟學家的觀點 | |||
|
企業的産能調整也遲後。寶鋼集團最高端煉鋼爐停運。雖然眼下建築鋼材的價格在漸漸企穩,但仍比1年前下跌了2成。
中國的主要企業大多是支撐著地方經濟的國有企業,因此很難靈活實施對稅收和就業産生消極影響的減産舉措。以企業整合等方式淘汰落後産能也沒有進展。中國年産粗鋼9億噸,大大高於7億噸左右的需求。
金融市場有中國再次推出大規模經濟刺激舉措的期待。但如果在經濟結構調整未取得進展的背景下投入鉅額資金,恐將導致供給過剩風險加劇。中國70個大中城市中,9月份的新建住宅價格在31個城市出現上漲。經濟刺激舉措有可能再次助長投機熱。
中國政府希望通過細微基礎設施投資來實現支撐經濟和拉動內需,但經濟結構改革仍然路漫漫。關注日經中文網新浪微網誌
(大越匡洋 北京報道)
相關報道 不光鋼鐵、汽車生産過剩,現在中國的機場也過剩了,方圓150公里就有7座機場,但還計劃建新機場。投資增長的模式已看到「天花板」,秋季換屆後的領導層還要「繼承」這一道路嗎? |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