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CPI自2009年來首次轉負,通縮風險幾何?
2020/12/10
12月9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20年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下降0.5%,為2009年10月以來首次負增長。雖然中國提前遏制了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使經濟恢復正常,但收入的恢復速度緩慢,人們的節約意識增強。
![]() |
11月CPI轉為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食品價格下滑。中國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豬肉價格下跌13%。由於非洲豬瘟(ASF)等的影響,今年夏季之前豬肉價格一直高漲,目前豬肉供貨已恢復。11月僅豬肉價格就將CPI拉低了0.6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淩暉在11月的記者會上表示,「除食品價格以外,其他的價格形勢是保持總體穩定的」。但去除食品以外的指數也下降0.1%,為2009年11月以來首次下降。
主要國家的中央銀行在判斷物價時關注的「去除食品和能源以外的核心指數」也連續5個月僅上升0.5%。如果家庭開支中用於消費的金額相同,那麼食品等必需品降價的話,就容易把錢花在其他商品和服務上。目前的CPI並未顯示出這樣的跡象。
因為有的消費者對收入前景持慎重態度。國家統計局的消費者心理調查結果顯示,「收入預測」在6月達到底部後,到最近的10月一直持續恢復。不過,只恢復了上半年下滑部分的5成,未達到疫情爆發前的水準。
中國經濟的生産及出口等企業部門已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但目前尚未惠及家庭收支部門。
對未來收入持慎重態度的家庭越來越傾向於節約。企業紛紛通過降價促銷活動,提高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我看好的商品4折就買到了,太好了」,在11月1~11日的網購促銷中,在北京市從事旅遊行業的小劉(39歲)花594元購買了一件原價990元的羊絨外套。
![]() |
雙十一限時打折活動吸引了眾多消費者 |
受疫情影響無法出國旅遊的富裕階層還出現了購買日本及歐美進口商品的傾向。限期降價吸引了很多消費者。很多消費者趁著一年幾次的網購促銷,囤下幾個月份的日用品等。
中國共産黨在2021~2025年的新五年規劃中提出,通過增加收入來提高消費水準。除了提高最低工資水準外,還將通過戶籍制度改革,使人口從農村流入城市,以改善城市的經濟效率,提高居民收入水準。
「居家消費」正逐漸放緩。不過,對消費市場一旦普遍存在降價期待,通過增加收入來提高消費水準的政策也將難以推進。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北京 川手伊織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