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依賴廉價勞動成本時代走向終結
2012/12/10
![]() |
12月初,工廠南門的招工窗口看上去冷冷清清。前來應聘的只有30名年輕女性。保安困惑地説:「在2~3年前是300多人」。
鴻海在中國工廠的員工有130萬人。其中僅深圳工廠就有30萬。該公司從中國各地農村招攬員工,以廉價豐富的勞動成本為武器實現了快速增長。但如今這種成功模式已經觸礁。
鴻海高管透露説:「人手總是不夠」。招工負責人到全國各地,不斷通過地方政府和專業學校進行招聘。2012年的招工基本工資為2200元,是5年前的近4倍,但仍然招不到人。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甚至説要引進100萬台機器人來代替人工組裝,可見用工問題非常深刻。
為什麼會出現員工不足?並不是中國外出務工人員的數量在減少。2011年的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為2億5300萬人。比2008年增加了近3000萬人。出現變化的是這些被稱為「農民工」的人群的意識。
![]() |
為了留住員工,工資在不斷上漲。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統計顯示,深圳的基本工資是越南的近3倍。緬甸的約5倍。
近30多年來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低廉工資優勢已經消失,全球製造業已經開始著手調整在華生産體制。美國耐吉於2009年關閉了在華自有工廠,愛迪達也在今年10月步其後塵。日本企業也有開始探討將生産轉移到工資更低廉的東南亞新興經濟體的動向。
中國提出要提高每人平均收入水準。這將提高工人的權利意識,帶來更強烈的漲薪要求。中國依賴廉價勞動力的增長模式已經走到了極限。關注日經中文網新浪微網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