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能過剩與土地神話的怪圈
2013/01/07
![]() |
這名外資企業家稱:「下一年度以後業績必然將惡化。目前想暫緩設備投資。」
政府官員説:「這不太好辦。希望貴公司按照原定計劃進行投資。」
企業家説:「目前正是減少支出的時候。如果一著不慎,可能遇到麻煩。」
對於企業的請求,政府官員這樣説:「知道這個規定嗎?」企業家稱:「這個規定的內容是如果不按照計劃進行投資,將對企業進行罰款。罰款金額能令人感到吃驚。能讓人覺得比起罰金,設備投資的更合算。」
結果,這家企業決定明年僅僅引進用於提高生産效率的設備。而針對原來為增産而準備實施的投資,該公司設法獲得了當地政府的允許,在無需繳納罰款的前提下進行了延期。但是,企業家仍然感到不滿。因為過剩設備將越來越多。
中國經濟如今面臨嚴重的設備過剩。可以毫不誇張地説,鋼鐵、建築機械、汽車……,所有工業産品都存在産能過剩問題。同時由於受經濟減速的影響,過剩設備對各公司的業績構成了擠壓。但目前的情況是地方政府仍然在創造新的「産能過剩」的萌芽。
![]() |
對於中國的地方政府而言,最大的收入來源就是土地使用權的轉讓收益。同時,地方政府還在以將來的土地收益作為擔保,要求政府所屬的投資公司發行債券,籌集外部資金,然後用作基礎設施投資等。這一做法的前提是,將來土地的價值會上漲。反過來説,如果「土地神話」崩潰,資金籌措機制將難以繼續運轉。
地方政府無論如何都必須保護「土地神話」。對於地方政府來説,引入外部資金是當前最緊要的課題。地方財政已經捉襟見肘。
今年1~11月的企業所得稅等稅收為4.3156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4%,但增速大幅低於去年全年的25.7%。而罰款等非稅收入則增長25.4%,為1.2146萬億元。地方政府各部門正在通過加強懲處違法行為等手段增加罰款收入,而罰款收入也呈現出超過稅收的增長勢頭,但增速與去年的44.6%相比大幅下降。
為了執行將「城鎮化」定位為最首要任務的經濟政策,地方政府需要持續實施基礎設施投資。但是,中央並不提供資金。在這樣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只能以發行債券為核心,從外部籌集資金,而這需要作為擔保的土地價值不斷上漲。
那麼怎樣才能提高土地的價值呢?答案是只能促進當地企業的發展。因此,如果用於增産和設備升級的投資不能按原定計劃實施,將使地方政府感到為難。
由於經濟低迷和人工費上漲等的影響,中國製造業的經營環境正日趨嚴峻。但是,當地政府並不會輕易允許企業撤走,因為這可能導致土地價值下降。甚至有政府官員説:「如果要撤走,希望找到使用土地的替代企業」。相關人士稱中國民營企業的設備投資仍然沒有保證,還是外資企業能讓人放心。
一切問題的元兇都在於,地方行政缺乏更好的發展思路,只能不顧當前環境的變化,一味在事先鋪好的軌道上猛衝。在中國各地,經濟減速正導致增長路線陷入扭曲。
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上海支局 菅原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