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大陸投資減速
2013/01/14
![]() |
台灣電子設備代工企業大眾電腦在2012年秋季關閉了設在蘇州工業園的工廠。據説該公司自2010年起就逐步縮小規模,估計主要原因是訂單減少和勞動力成本增加。去年大概有20家台灣企業從該工業園撤走。
據台灣經濟部公佈的數據顯示,2012年1~11月台灣對大陸投資額為98億美元,同比減少21%。主要是佔總量近2成的電子零件製造業的投資減少了42%。與此同時,除大陸外的台灣對外投資同期為79億美元,同比增長1倍多。台灣對大陸投資在2011年創下歷史新高,從去年起明顯呈脫離大陸的趨勢。
出現這一狀況的背景是大陸的人員費用上漲及勞動力短缺。中國政府在截至2015年的五年計劃中,提出以每年13%以上的增幅提高最低工資,從而導致企業負擔加重。另外,圍繞合同與安全問題,也頻頻和政府部門及合作企業發生糾紛。
作為替代投資對象,台灣將轉向人員費用較低的東南亞。2012年1~11月台灣向越南投資約8億4000萬美元,同比增長87%,向馬來西亞投資約1億9000萬美元,同比增長79%。台灣照明企業真明麗2011年以人事費用上漲為由,將設在廣東的工廠轉移到了越南。其經營方針是今後通過出口來開拓大陸市場。
![]() |
可成科技在台南的總部 |
台灣企業離開大陸還將影響到馬英九政權的政策。與2000~2008年的陳水扁政權完全相反,馬英九政權傾向於大陸。一直將依託大陸實現經濟增長作為最值得誇耀的成就。
台灣擁有眾多進行電子零件與IT終端代工生産的製造業,通過從台灣採購部件在大陸組裝,向全球出口的經營模式取得了快速增長。生産所需的工具機等需求也讓台灣企業受益。這些都與支援馬英九政權的政策相聯繫。
但這種「盈利模式」正隨著大陸人員費用的上漲而逐步崩潰。台灣行政院主計處認為大陸的材料與零件産業也在不斷成長,並與台灣産生競爭,導致台灣出口需求下降。馬英九政權在去年5月進入第二任期後,強調希望擴大與大陸以外國家的貿易。試圖對「大陸一面倒」的政策進行修正。
相反,對於大陸來説,由於來自台灣的投資減速,對出口和地區經濟的打擊會非常大,將成為壓低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台灣企業進入大陸的廣東、江蘇等沿海各地,起到了以出口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廣東最具代表性的出口基地東莞約有6千家台灣企業,而日系企業只有約500家。台灣企業通過電子設備與紡織品等的出口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台灣企業佔到大陸出口額的1~2成,僅全球最大電子設備代工企業鴻海的中國子公司富士康就佔約6%。但最近由於面向歐美的出口低迷,加上人員費用上漲,使得許多台灣企業陷入經營困難的境地,這也導致東莞市2012年的實際經濟增長率(預計數字)僅6.1%,低於全國7.5%的目標值。
台灣企業投資意願下降也給大陸設想的經濟結構改革投下陰影。在半導體等高科技方面,大陸與台灣的差距依舊很大,李克強呼籲台灣企業進行投資,表示希望通過加強兩岸合作來提升産業結構。
(山下和成 台北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