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貿易額稱雄後的差距

2013/02/16


 
       2012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力壓美國,成為世界榜首。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進出口貿易急速擴大。依靠低廉的勞動成本,中國這座「世界工廠」的出口對象和産品種類越來越多。但如果包含服務領域,中國與美國之間依然存在1萬億美元以上的差距。中國還需要提高服務産業的競爭力。

       中國海關總署日前公佈的貿易總額為38667.6億美元。統計對象僅限商品,比美國商務部8日發佈的美國貿易總額38628億美元高出了約40億美元。在出口額方面,中國已於2009年超越德國成為了世界第一。

       加入WTO之後,中國的貿易額快速擴大。貿易的內容在10多年之間發生了巨變。

       最初帶動貿易發展的主力是「加工貿易」,也就是進口原材料,在中國加工、組裝成産品然後出口。當時,中國招攬了大批生産鞋、纖維、傢具、家電等産品的勞動密集型工廠,向世界市場供應産品。

 
       之後,國內産業的範疇不斷擴大,在中國國內採購材料、零件日益加快。在出口産品之中,通信設備、建築機械、汽車等高附加值産品也有所增加。汽車的出口量於2012年首次突破了100萬輛。

       貿易對象的多樣化也推動了貿易的擴大。2001年中國對日美歐的出口還佔到貿易總額的近一半,但到了2012年這一比例降低到了3分之1齣頭。中國一家海域公司的高管稱:「歐洲等地的需求低迷,東南亞和南美等新興市場國家的需求旺盛」。

      尤其是自由貿易協定(FTA)於2010年正式生效的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東盟與中國2012年的貿易總額比上年增加了10%以上,已經成為了淩駕於日本之上的貿易對象。

       然而,中國的貿易收支存在很大失衡。2012年出口額減去進口額的貿易收支為2311億美元順差,與上一年相比,增幅達到了48.1%。但由於經濟發展減速使得原材料進口等增長緩慢。如果貿易規模擴大和出口順差持續,美國政府估計將進一步加強對中國操作人民幣匯率的批評,中國對於貨幣政策方向的控制也將變得更加困難。

 
       出口順差屬於結構性問題。中國有只要經濟發展放慢就會積極實施基礎設施投資的趨勢。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際,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政策導致了投資過熱和産能過剩。國內無法消化的商品轉向出口,使得中國與歐美的貿易摩擦愈發激烈。

      要想擺脫對於投資和出口的依賴,經濟發展必須要向內需主導型轉變。如果能夠在國內培育出服務産業,對於擴大貿易也可以起到帶動作用。中國正準備將擴大內需作為2013年經濟政策的重點課題,大力拉動消費。

      在中國的國內生産總值(GDP)之中,服務産業佔4成多,與超過7成的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相比,還處於較低水準。中國政府於1月底在廣東深圳的部分地區啟動了企業貸款利率自由化試點。通過簡化資金向服務業等新興産業的流動等方式,邁出了改革的步伐。

   (菅原透 上海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