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復甦潛藏著3個不安

2023/01/18


  中國國家統計局1月17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10~12月實際國內生産總值(GDP)同比增長2.9%,相比7~9月的3.9%有所放緩。隨著放寬疫情防控,2023年經濟活動將邁向正常化,但由於出口低迷和家庭儲蓄意願增強等原因,經濟的復甦力度存在隱憂。除了人口減少以外,還面臨諸多課題。

  

  2022年10~12月的中國實際GDP剔除季節性因素後與上年持平。在12月7日防控政策放寬後,城市地區的感染增加,消費和企業活動下滑。2022年全年的實際增長率為3.0%,低於「5.5%左右」的政府目標。

 

   

  進入2023年後,城市地區的感染被認為已跨過頂峰,人員流動正在恢復。截至1月15日,北京和上海等7個主要城市的地鐵乘客數比2022年12月7日的水準高出26%。以12月23日(比12月7日的水準低39%)為底部出現復甦。

     

  「2023年增長率或達到8%」,中國相關部門領導提出樂觀的預期。在政府下屬智庫相關人士之間,有聲音期待迎來V型復甦。這是因為存在先例,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2020年增長率放緩至2.2%,隨後2021年快速復甦至8.4%。

    

  針對2023年的中國經濟增長率,多數海外金融機構預測為5%左右,與中國國內的預期存在分歧。

 

    

  防控措施放寬後,中國經濟正在復甦。問題是復甦速度,未來將面臨3個不安。

   

  第1個不安是出口的減少。在新冠的3年裏,出口是增長的支撐因素。中國經濟增長的2成左右由外需推動。目前美歐經濟的減速隱憂加強,東風正在迅速減弱。

   

  中泰證券預測稱,2023年中國的出口將比上年減少3.7%。除了世界經濟減速之外,因疫情而受損的各國的供應鏈逐漸恢復,在中國進行替代生産的需求將萎縮。

 


        

  第2個不安是中國家庭的儲蓄意願加強。中國人民銀行(央行)2022年10~12月實施的家庭收支問卷調查顯示,稱「將更多資金用於儲蓄」的居民超過6成。國內銀行的存款和貸款差額處於歷史最高水準。

    

  在海南島,元旦假期的免稅商品每人平均銷售額僅與上年持平。雖然「報復性消費」受到期待,但讓家庭打開錢袋子並非易事。

 

中國上海的書店

      

  第3個不安是新冠感染的再次擴大。在已開發國家,疫情每隔數個月會出現一次擴大。中國即將迎來春節假期,政府警惕疫情擴大至缺乏醫療資源的農村地區等。即使是被認為疫情已過頂峰的城市地區,感染再次擴大對經濟造成打擊的風險也無法否定。

    

  中國政府最重視經濟復甦,將放鬆對産業界的限制。改變此前嚴格監管IT行業的態度,表明了轉向促增長的方針。此外,還放鬆了對房地産開發商的融資限制。

  

  除了限制放寬之外,包括維持發行基礎設施債等在內,財政也將維持擴張路線。不過,即使重視經濟復甦,不斷出台經濟刺激措施,房地産的過度負債等仍將作為結構性問題而存在。這或將損害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川手伊織 北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