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成為人民幣改革焦點

2012/04/25


       中國尚未像已開發國家一樣確立引導市場利率的金融政策,融資和存款基準利率需要由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因此,以擔心利息減少的銀行為中心,反對利率自由化的勢力仍然非常強大。

       中國通過放寬外匯交易限制和擴大資本交易投資額,向國內外展示了推進人民幣改革的姿態。中國人民銀行(中央銀行)還準備推行利率的自由化,但能否克服國內謹慎論的阻力還是未知數。

       中國公佈擴大人民幣匯率變動幅度的4月14日,央行實施了放寬外匯交易限制這一出人意外的舉措。

        4月以來,海外一部分機構投資者在中國證券市場的投資額度擴大至2.7倍,達800億美元,資本交易的「國際化」也初露端倪,倫敦還公佈了發行人民幣債券的消息。

       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有可能引起海外投資資金湧入,導致人民幣升值從而壓迫國內出口企業經營。不過,由於目前經濟增長放緩,海外融資額減少,影響出口企業經營狀況的人民幣持續升值的可能性正在降低,因此更容易推進改革。

       此外, 5月初將在北京進行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即將於秋季進行總統大選的美國國內對中國的強硬態度有可能進一步增強。中國領導層也將進行換屆,為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因此中國政府開始一步步推進人民幣改革。


       對於基本被擱置的利率自由化改革,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日前通過媒體表示目前利率市場化改革可以進一步推進,也正在設計論證之中。貸款利率改革可先行一步。同時周小川還表示「允許符合財務硬約束條件和符合宏觀審慎性政策框架要求的合格金融機構,擴大自主定價權」。

      不過,如果競爭加劇很可能對銀行經營構成打擊,因此國記憶體在強烈的反對意見。此外,中國經濟正同時面臨經濟減速和物價上漲擔憂。對此周小川也表示實際推進改革還需要克服很多困難。但如果延誤改革的時機,就會面臨混亂擴大的危險。

       各方強烈反對利率改革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即以銀行間競爭為前提,類似保護存款人的存款保險制度的安全網尚不健全。參與政府決策的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存款保險制度是利率自由化的前提。

    郭田勇認為四大國有銀行的大股東是國家,因此不存在破産的危險。所以認為支付保險費是浪費,是存款保險制度設計不斷延期的原因之一。中國尚未像已開發國家一樣確立引導市場利率的金融政策,融資和存款基準利率需要由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因此,以擔心利息減少的銀行為中心,反對利率自由化的勢力仍然非常強大。

(大越匡洋 北京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