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獨跌」的邏輯
2012/12/05
![]() |
與同樣有中國企業上市的香港股市相比,上海股市的低迷非常明顯。香港恒生指數自年初以來上漲了18%,3日盤中價創出今年新高。同時在香港和上海上市的中國石油化工最近2個半月的股價形成鮮明對比,恒生指數上漲了14%,上證指數則下跌了0.2%。
香港股市沒有資本限制,吸引了海外資金流入。美歐貨幣寬鬆政策釋放出的大量資金由於中國經濟指標出現改善而紛紛流入香港股市。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股市限制外資進入,買家大部分為中國國內的投資者。雖然主要經濟指標得到改善,但用電量和人民幣貸款增加額等反映當前企業動態的指標仍然處於低水準。企業業績預期也不容樂觀。
中國的股市投資者中約7成為個人投資者。股民容易跟風,從而導致股價一面倒。由於經濟前景不明,中國的家庭收支中,增加儲蓄、撤離股市的傾向日趨明顯。
下跌的另一原因是股民對政府經濟調控的不信任。上證的歷史最高點(6124點)是5年前十七大期間創出的。但很多觀點認為十八大確定的領導層更重視均衡化,對於放寬外資入市限制等股改措施不能過於期待。關注日經中文網新浪微網誌
(土居倫之 上海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