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為何讓市場讀不懂?
2013/11/05
|
1263億元,這是9月份中國外匯資金餘額的增加額。中國政府一直對人民幣匯率實施監管,而外匯資金餘額正是銀行用於購買流入中國國內的外匯而投放的人民幣累計金額。也就是説,海外流入資金越多,中國國內的貨幣流動性就更強。
該餘額已經連續2個月增加,9月增加額接近8月的5倍。由於美國量化寬鬆退出預期降溫,海外資金流入出現激增,中國央行已經不得不收緊資金投放。
中國央行也並未保持沉默。該行在10月16日發佈的有關貨幣信貸形勢的看法中指出,「在外貿順差繼續擴大,外匯大幅流入的情況下,貨幣信貸擴張的壓力仍然較大」。同時重申「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宏觀審慎管理,適時適度預調微調」。
但是,由於央行自次日起又暫停了對市場的資金投放,讓市場不禁産生了「哎呀!這是要收緊了」的感覺,結果導致短期利率高漲。6月,央行曾因收緊資金投放,導致了利率上升和股價下跌的連鎖反應。市場尚未從這一惡夢中醒來。
事實上,中國要立刻實施上調利率等貨幣緊縮政策的空間並不大。這是因為很多觀點認為,7~9月開始好轉的經濟增長率在10~12月將再次放緩,而人民幣匯率上升壓力也正在增加。
由於中國政府在意識上不夠重視與市場的對話,即使只是政策上的「微調」,也易於引發意想不到的波瀾。急劇擴大的經濟規模與有待改進的政策運作。正是這一矛盾中潛藏著「中國風險」。
(大越匡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