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工潮困擾在華日資企業
2012/01/20
![]() |
去年12月在廣東的日資企業內準備罷工的員工。 |
在工廠聚集的廣東省深圳市沙井地區,1月14日出現了緊張事態。松下集團旗下生産揚聲器等電子部件的工廠「三洋電機蛇口公司」的工人走上大街,要求公司方面支付「補償金」。據香港媒體報導稱,該公司員工與警察發生了衝突。事件的起因是本月初進行的業務重組。由三洋電機設立的這家工廠開始作為松下元器件部門的生産基地進行生産。員工們在員工證的標識改變後才知道三洋已經被松下收購的事實,對就業的擔憂擴散開來使得罷工最後發展到有約3千工人參加。
在深圳市,去年12月日立製作所的硬碟驅動裝置(HDD)部件工廠也爆發持續了3周的罷工。其原因是對日立將HDD業務出售給美國西部數據公司,員工們非常擔心今後的就業和待遇。
在罷工中,一名女性員工表示,我們要求公司支付‘2N+1'個月的薪酬」。希望公司按照工作年限支付補償。補償金額就是工作年限(N)乘以2,再加上1得出的月數的工資。員工們非常擔心作為計算工資基礎的工作年限不會被新公司承認,因此要求日立給予補償。這位女性員工説,百事公司的員工已經得到了根據工作年限計算的補償金。美國飲料巨頭百事公司將中國業務轉讓給台灣食品巨頭康師傅控股公司時,向員工們支付了補償金。
諮詢公司加施德諮詢廣州分公司總經理前川晃廣表示,「勞動者獲得的資訊的手段多了」。而資訊來源之一就是社交網站(SNS)等網際網路渠道。這些渠道除了被用於號召員工參加罷工之外,其他工廠員工的動態和罷工成果等資訊也能很快得到傳播。此外,熱心勞動者權利保護的律師也成為了另一個資訊來源。這些律師將相關法律和其他工廠的動向告訴工人們,從中收取報酬。
在中國,以前是類似2010年本田工廠罷工那樣要求改善待遇的情況很多,現在則又加上了業務重組型罷工。罷工潮有可能成為外企在中國等地推進業務調整時的動盪要因。
廣東省某日資企業相關人士指出,「當地政府對日資工廠的勞資糾紛所持的態度已經發生改變」。以前當地政府擔心罷工會影響今後的企業投資,因此會主動説服員工。但是,據説近來政府人員僅僅收集資訊之後就撤走的情況增多。
在日資工廠眾多的沿海地區,用地和勞動力供給已經觸頂,當地政府已不像從前那樣積極支援那些先進技術工廠之外的外資系企業。同時,勞動者的資訊量和權利意識在增加。不管願意還是不願意,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結構性變化都在問證日企的經營模式。
(桑原健 廣州報道)
中國最近發生的日資工廠罷工統計
西鐵城控股(2011年6月、10月)
廣東省東莞市和深圳市工廠相繼發生罷工。原因分別是加班過多和更改工資體制。
日立製作所(2011年12月)
深圳市工廠罷工。日立方面答應改善工資等待遇。同時承諾作為計算工資基礎的工作年限在工廠出售給美國西部數據公司之後依然有效,罷工結束。
鈴木(2012年1月)
江西省景德鎮市合資工廠罷工。與合資方長安汽車集團進行的生産體制調整遭到反對。長安汽車隨後宣佈繼續維持現狀,生産恢復正常。
松下(2012年1月)
深圳市工廠罷工。經勞資雙方協商,生産恢復正常。
FOSTER電機(2012年1月)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工廠罷工。工人抗議春節前發的獎金太少。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