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尷尬的地位

2017/07/03


  7月1日,香港從英國回歸中國迎來20年。作為連接海外與中國大陸的轉運中心,香港不斷發展,但對於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大國的中國來説,香港在經濟上的重要性出現了下降。中國領導層似乎正在政治和經濟兩方面強化對香港的影響。

 

在通過香港回歸20年慶祝活動現場的船上掛了「歡迎習主席」的標語(7月1日,香港,Kyodo)

 

  中國大陸的金融機構相繼進駐香港島的金融街「中環」。上海和香港證券交易所間的交易互聯互通機制3年前啟動,對香港的投資需求提高。據大型房地産仲介仲量聯行(JLL)統計顯示,2017年中環簽約的辦公室面積的52%的租用者是大陸企業。

 

  中國大陸企業不惜金錢,偏愛黃金地段的大廈。中環的辦公室租金暴漲至倫敦和紐約的1.5倍。難以承受房租負擔的美歐機構紛紛遷往郊外。「染紅」——中國資本進駐香港在當地被如此形容。

 

  作為轉机站實現發展

 

  對於海外企業來説,香港作為直接投資於中國大陸之際的轉机站一直發揮著作用。但是,2015年中國大陸對香港直接投資額達到898億美元,首次超過香港對大陸投資額(864億美元)。中國大陸企業正在「走出去」,加速全球化,資金的流向已開始發生逆轉。

 

  這20年發生的最大變化是中國快速的經濟增長。香港生産總值(GDP)1997年相當於大陸的18%,但2015年降至不到3%。按城市來看,已被上海和北京超越。

 

 

  被大陸的經濟實力吸引的海外企業正在加強中國大陸直接做生意的趨勢,而不是經由香港。其象徵是産品和人員流向的變化。

 

  作為物流的轉机港,香港曾號稱具有世界第一的貨櫃吞吐量。但是,直接進入深圳和廣州等同樣位於珠江三角洲的大陸港口的船隻不斷增加,香港降至世界第5位。而從國泰航空來看,以香港為轉机站連接世界和中國的商業模式也發生異變,時隔8年出現虧損。


 

  與此同時,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存在感也開始出現陰影。從2017年上半年首次公開募股(IPO)的融資額來看,香港僅為69億美元,低於上海(110億美元)和深圳(71億美元),降至世界第4位。中國政府加快IPO的審批程式,中國企業上市正在回歸境內。

 

  習近平政權加強控制

 

  香港與紐約和倫敦爭奪IPO世界頭把交椅的原動力是大陸企業。在香港交易所上市股票的總市值中,大陸企業的比率達到63%,明顯超過香港企業的30%。

 

  中國大陸仍對與海外的資本交易實施嚴格限制,同時市場規則並不穩定。大陸的通信和金融等大型國有企業之所以選擇香港作為上市地,是因為如果不選擇採用英美法和國際會計準則的香港市場,就難以吸引海外的資本。但是,一名歐洲金融機構的高管表示,如果中國政府推進資本自由化進程,「在上海難以進行的金融交易很有可能在10年以內消失」。在限制的障礙消失之際,香港的金融有可能面臨與海運相同的命運。

 

  香港回歸之初,大陸尊重香港經濟的重要性,在香港的政治上採取原則上不干涉的立場。但最近中國領導層似乎更重視國家主權,著有可能明顯動搖保障香港高度自治的「一國兩制」,出現了銅鑼灣事件就是一個象徵。

 

   「使香港與大陸形成差異化的是法治」,香港大型貿易公司利豐集團名譽會長馮國經如此表示。保護最後堡壘的司法系統免大陸影響、確保透明性高的市場,將影響香港的未來。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粟井康夫 香港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