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火車頭的中國在變老
2023/01/18
中國已進入人口減少時代。2022年底的人口61年以來首次低於上一年,似乎已將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寶座讓給印度。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少子老齡化仍在持續,在2023年以後的10年裏,勞動年齡人口將減少約9%。勞動力的減少將牽制經濟,此前拉動世界經濟的中國經濟增長將踩下煞車。
中國國家統計局1月17日發佈了2022年底的人口預測。不含外國人的中國大陸的總人口為14億1175萬人,比2021年底減少85萬人。
![]() |
出生人數減少106萬人,降至956萬人,自1949年建國以來首次低於1000萬人。死亡人數增加27萬人,增至1041萬人。自大躍進政策大量餓死者的1961年以來首次出現人口減少。這並非暫時性的因素,預計今後維持減少態勢。
中國長期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聯合國推算顯示,截至1日的印度人口達到14億2203萬人。中國即使包括外國人也低於印度,印度人口已超過中國。
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巨大,勞動力人數也將不斷減少。202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1963~1975年出生人口各年超過2000萬人。自1963年出生的男性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60歲(女性管理崗位為55歲)的2023年起,大量退休將拉開序幕。
![]() |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根據人口普查估算了今後的勞動年齡人口。如果男性定義為20~59歲,女性定義為20~54歲,2023~2032年的未來10年將有總計2億3400萬人達到退休年齡。另一方面,受少子化影響,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年輕人口在同一期間僅為1億6600萬人。
結果,勞動年齡人口將在今後10年裏減少6700萬人(9%)。目前與頂峰的2016年相比已減少2300萬人,今後減少速度將加快。按作為國際標準的15~64歲來看,頂峰為2013年,進一步提前。
一直拉動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的中國的潛在增長率將不斷下降。日本經濟研究中心2022年12月發佈估算認為,中國名義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率將在2030年代低於3%,長期來看無法超過美國。人口減少導致的勞動力短缺被列為抑制增長的因素。
中國政府力爭提高法定退休年齡,但擔憂養老金減少面臨的反對和年輕人的失業惡化,目前並未確定具體政策。關於應對少子化,2021年允許全部夫妻生育3個孩子,在事實上取消了計劃生育政策,但效果並不明顯。
這是因為城市地區的居住費高居不下,托兒所建設也未取得進展。有估算稱在大城市,到高中畢業所需的育兒費用高達250萬元。廣東省深圳市11日提出了向育兒家庭每年最多發放3000元育兒補貼的方案,但期限僅為孩子滿3周歲之前。即使加上生育補貼,合計的補貼金額也僅為1萬9000元。
再加上新冠病毒疫情等影響,2022年結婚登記對數連續9年低於上年的可能性很大。經濟學家任澤平調查了5萬人,25%回答稱不要孩子。
![]() |
老齡化也在持續。60歲以上人口比率2022年底達到19.8%,在10年裏提高近5.6個百分點。65歲以上達到14.9%。養老金的發放金額增加,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計算認為,工薪族和個體戶參加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將在2035年面臨枯竭。
人口減少還將對安全保障造成影響。在中國,由於長期的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尤其是城市地區家長對於孩子的伴隨危險任務的參軍持慎重態度。年輕人考公務員和進入大型企業的意識正在加強。
香港媒體報導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在新疆和西藏等邊境地區執勤的士兵工資最多提高4成。中國軍方有關人士指出,由於人口減少,徵兵面臨困難的情況有可能將增加,應加快無人機等高科技武器的研發。
![]() |
隨著人口減少,中國邁向少子老齡化(製作春節裝飾物的老年人等、山西省晉中市) |
中國的每人平均GDP在2022年約為1萬2700美元。日本開始步入人口自然減少的2007年的每人平均GDP為3萬5847美元,中國僅為約3分之1。
城市和農村仍存在巨大差距。由於勞動力短缺,吸引海外企業的低成本生産也日趨困難,社會保障負擔將成為經濟增長的包袱。長期被指出的「未富先老」日趨帶有現實意味。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川手伊織 北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