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在南海勘探「可燃冰」
2014/05/04
中國國土資源部發佈消息稱,在2013年夏季的調查中,海洋地質專家在南海北部的廣東省海域發現了高純度的甲烷水合物。中國首次在挖掘調查中成功取樣。據悉礦區的分佈面積達55平方公里,換算成天然氣儲藏量達1000億~1500億立方米。
中國認為礦區還向南海的南部延伸,將進行資源勘探。據中國的專家推算,南海甲烷水合物的儲藏量換算成原油達680億噸。相當於中國130年的能源消費量。
中國之所以決定開發甲烷水合物是因為能源消費嚴重依賴煤炭,煤炭佔中國能源消費量的近7成。另外從應對全球變暖方面考慮也需要降低對煤炭的依賴程度,增加天然氣供應。被視為造成「PM2.5」等大氣污染原因之一的供暖燃料也將從煤炭變為天然氣。
從能源安全保障的觀點來看,此舉還意在提高能源自給率。隨著經濟迅速發展,中國國內需求劇增,近60%的原油要依靠海外供應。進口量僅次於美國,居全球第二。天然氣對海外市場的依賴率在13年首次突破了30%。為了減少對海外市場的依賴,除甲烷水合物之外,還正在快速推進頁岩氣的開發。
但是,圍繞南海問題,中國與菲律賓及越南等國展開了激烈的主權之爭。如果中國在南海正式啟動甲烷水合物勘探作業,必會導致摩擦升級。
甲烷水合物: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甲烷分子在海底的低溫高壓條件下與水分子結合後形成的冰狀物質,也稱「可燃冰」。日本在2013年全球首次從海底的甲烷水合物中成功提取出了天然氣。與頁岩氣一樣,作為今後的能源資源備受期待,不過高開發成本是當前亟需解決的課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