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帶來的不幸福

2012/04/23


        村山宏為日經中文網撰文:東京誕生了巨大人工建築物——東京晴空塔,高度達到634米。這超過了600米高的中國廣州塔,獲得了世界第一的頭銜。而在超級電腦領域,日本的「京」也超過了中國的「天河1A號」,在計算速度方面達到了世界第一。世界第一,這是在日本很久都沒聽到的語言了。日本人不再使用這個詞語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高度達到634米的「東京晴空塔」
      過去,日本曾經因新幹線的速度達到世界第一而感到自豪,或者因青函隧道的長度成為世界第一而驕傲。筆者於1982年離開家鄉來到東京,仰望新宿高層建築群的時候,曾經感嘆「真了不起啊」。自從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為了獲得亞洲第一的寶座,日本眾多建築公司在大廈高度方面展開了競爭。

       那時是日本沉醉於世界第一美夢的幸福的時代。接連不斷産生的世界第一象徵了不斷發展的日本的強大力量。雖然當時的高增長讓人覺得會永遠持續下去,但到1990年,經濟泡沫很快破裂了,於是日本馬上就失去了活力。由於沒有了充裕的資金,企業和政府都不斷在世界第一的競爭中失敗。

       「要是有錢人,肯定是不喜歡高層建築的。看看世界的超高級酒店。不都是低層的嗎?」。經濟泡沫破裂之後,日本一名曾經是高級官員的經營顧問對筆者説。即使因世界第一的高度和長度産生自豪感,也沒有實際意義。而更加重要的難道不是使用這些設施的人們的滿足度和使用價值嗎?

       例如,連接北海道和本州的青函隧道。雖然耗費了巨大的資金並經過漫長的年月之後得以開通,但由於成本核算方面出現虧損而受到了質疑。在飛機時代使用隧道,在海底跑火車的想法已經落後於時代。人們對於世界第一的狂熱也已經冷卻。

       「非要追求世界第一的理由是什麼呢?難道第2位就不可以了嗎?」這是兩年前圍繞超級電腦「京」的預算時,任日本行政刷新擔當相蓮舫所發出的質疑。 

        取代日本展開世界第一競爭的是亞洲其他國家。上世紀90年代,馬來西亞吉隆坡建成了世界第一高的「吉隆坡石油雙塔 」。進入本世紀之後,台灣的「台北101」奪去了世界第一寶座。但都和日本一樣,隨著經濟陷入低增長,已經全部撤出了世界第一的競爭。


       如今,正在邁向世界第一的是中國。在北京和上海,超過東京的高層建築比比皆是。上海地鐵的總長度超過了倫敦和東京,成為了世界第一。而在汽車生産領域,中國也超過了日本和美國,佔據了世界第一的寶座。在被日本奪回第一寶座之前,中國的電視塔的高度和超級電腦的計算速度方面也曾經是世界第一。中國的經濟簡直就是蒸蒸日上。中國的人們也正盡情享受世界第一給他們帶來的快感……
達到世界第一運算速度的日本超級電腦「京」


       儘管如此,一名中國記者也流露了對此諷刺的言辭,「就算上海的地鐵成為世界第一,那又有什麼意義呢?在東京,除了地鐵以外,還有JR等很多的鐵路呢」。事實可能的確如此。東京交通手段的核心是JR和私鐵等地上鐵路。地鐵只是東京中心地區的輔助性的交通工具。

       而在北京和上海,作為人們出行工具的地上鐵路非常少見,交通無論到哪都嚴重堵塞。那位中國記者可能想説與其僅僅建造地鐵而産生自豪感,其實更應該積極建設地上鐵道。上海的地鐵於2011年9月發生了相撞事故,出現了督促政府反省建設速度過快的聲音。

       2011年7月在浙江發生了高速鐵路追尾脫軌事故,造成了40人死亡。中國政府一直希望高速鐵路速度達到世界第一,由於上述事故,網際網路上湧起了批評浪潮。「與其追求世界第一的速度,不如更加應該重視安全。日本的新幹線自從開通以來一次也沒有出現過事故」。從開始反省世界第一這件事來看,中國或許和過去的日本一樣,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已經過了頂峰時期。中國或許還體會到了世界第一的苦澀。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日本。走過低增長時代的淒風苦雨,時隔多年之後終於再次不斷出現世界第一。在春日藍天下看著在陽光中聳立的天空樹時,心中在想也許正是在這樣走霉運的國家才更加需要世界第一吧,世界第一的確讓我們倍受鼓舞。

(作者為日經新聞亞洲部副部長,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中國人和日本人誰才是「狼」?
                                                          中國企業該不該世襲?
                                                          日本糕點師的殘酷物語
                                                           「知識越多越反動」
                                                           調控與生産過剩的怪圈
                                                           推理小説是中國法制的鏡子? 
                                                           巴黎LV專賣店裏的中國人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