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和日本人誰才是「狼」?
2012/04/16
![]() |
日本的大學男生正在做蛋糕(東京都中央區) |
「大男人主義」作為日本人的代名詞已經是非常遙遠的過去了。大家都知道日本男人在家只會耍威風,什麼家務都不做,但現在的年輕男性無論是做飯還是收拾房間都會動手去做。熱衷於照看孩子的「奶爸」也不在少數。直到20年前,背上背著孩子的還幾乎全是女性,但現在男人抱孩子的場面也多了起來。對女性的愛好感興趣的男性也在激增,現在熱衷於用布和線做裝飾品等手工活的「女紅男人」也越來越多,喜歡做點心的「糕點男」也不再新鮮。到百貨店裏看一下,會發現男性化粧品也是琳瑯滿目。每個男人都能自我克制,少了一份粗野。正因為如此,現在的日本男人才被比作是像羊一樣的食草動物,而再也看不到戰前被比作狼的那種形象。
我曾在哪本書上讀過,改變一個民族的性格需要數百年之久。人的性格會從上一代準確地傳給下一代,很難發生變化,但即便如此,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一點一點地改變,經過長期積累後就會出現顯著不同。古羅馬人質樸剛毅、崇尚武力,但從其後代義大利人身上絲毫看不出歷史的影子。現代義大利人給人的印象不僅是精明,還很會享受生活、對藝術有狂熱愛好、高雅時尚。
從「狼」到羊,這一本應需要很久時間才能完成的性格轉變,日本人只用幾十年時間就做到了。有種説法是,二戰前深受大男人主義之苦的婦女們在培養自己的兒子時,內心不希望讓孩子像自己丈夫那樣,她們希望把他培養成一個善良的、好脾氣的男人,並為此改變了培養方式,因而誕生了當今這些「草食男」。太平洋戰爭戰敗後,日本被美國佔領,美國擔心日本軍國主義復活,於是廢除了傳統的宗法制度與習俗,擴大了婦女權利。有些保守派感嘆受此影響日本男性變得軟弱起來。
也許是沒有注意到現實中的變化,日本人在中國仍是一幅「狼」的形象。最近我在中國也看到一個有趣的説法:儘管中日兩國同處東亞,但中國人很早就失去了狼性,相比之下,日本人則一直保持著狼性,正因為如此,日本才得以實現飛速發展,而中國卻遠遠落後。筆者並不覺得過去的日本人有著狼一樣堅韌的性格,但還是覺得這種説法有一定道理。
雖説狼代表著侵略性的暴力與擴張,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以説代表著富於進取、以大無畏精神積極果斷地創造新天地的性格。在19世紀的帝國主義時代,日本人沒有像「羊」一樣四處躲避,而是抱著不服輸的精神與西方列強直面抗爭,並幸運地在亞洲率先實現了現代化。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一些積極進取、甚至被稱為野蠻的民族創造了新的文明。如曾毀滅了羅馬帝國的日爾曼人成了後來歐洲文明的中心,起源於阿拉伯遊牧民族的伊斯蘭帝國曾擴張到歐洲,在數學等方面達到了世界最高水準。
現在在北京和上海街頭隨處都能聽到中國普通市民意氣風發的議論。在商業活動上也是中國人堅持自我主張,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的立場。而日本人的氣勢則完全被壓了下去,只能四處招架,沒有絲毫還「手」之力。中國人不畏懼失敗,開始走向非洲和拉美地區,他們與當地社會發生碰撞,並充滿激情地工作。
到底誰才是「狼」?感覺在日本人變成食草動物後,中國人反倒保留了更多的狼性。的確,在最近20年裏,中國取得了迅速發展,而日本卻一直在衰退。
(作者為日經新聞亞洲部副部長,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中國企業該不該世襲?
日本糕點師的殘酷物語
「知識越多越反動」
調控與生産過剩的怪圈
推理小説是中國法制的鏡子?
巴黎LV專賣店裏的中國人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