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真的關心政治嗎?
2015/11/27
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日本掀起了學生運動熱潮。左翼激進分子高舉共産主義革命的大旗,策劃了炸毀企業設施、劫機等行動。他們不僅與警察進行武裝鬥爭,還因派系鬥爭而自相殘殺。右翼勢力也不甘示弱,引發了沖入自衛隊基地、煽動政變、集體自殺等一系列事件。另一方面,利益敏感的學生接近有實力的政治家,通過幫助政治家競選獲得自己的就職優勢。各種各樣的政治活動家們不厭其煩地將民主主義、人權等詞掛在嘴邊,給人留下了虛偽的印象。
在我上大學的80年代前半期,在日本高談闊論政治的人已經成為人們眼中的「特殊人群」。不管怎麼説,這個年紀的年輕人感興趣的還是談情説愛。女性討厭談論政治的男性,男性也對談論政治的女性敬而遠之。沒有哪個年輕人願意談論政治。即便是學政治的學生,也很少會把政治掛在嘴邊。
經濟發展也是日本年輕人對政治失去興趣的原因之一。60年代,不少日本人仍然生活困苦,以學生為首的年輕人也同樣生活不輕鬆。年輕人要改變政治經濟體制、改善日本社會的意識十分強烈。但是到了80年代,日本經濟取得了相當的發展,人們足以維持生計,年輕人對社會和政治的興趣也就自然變淡了。
中日兩國政治意識的差別或許還源於體制的不同。直到80年代,中國的政府機關還在方方面面管理著人民的生活,包括升學、就業、戶口、住房、工資、糧食……。老一輩的中國人一定對「分配」這個詞記憶猶新。不論想要什麼都得得到上級機關的同意,人們為此不知吃了多少苦頭。要想順利辦成一件事,也要與政府部門進行「政治交涉」。
日本在這一點上不一樣。日本人民即使離開政府也能自由自在地生活。日本政府原則上不能干涉人民的生活。只有因失業、生病等原因走投無路的人才會依靠政府的援助。在日本,政治家和行政機關官員的權力沒有中國那麼大,人們也並不期待政治家和官員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什麼大作用。儘管中國自80年代起推行改革,市場經濟的範圍得以擴大,但是政治似乎仍在許多方面干預著人們的生活。中國人關心政治與其説是出於喜歡,不如説是為現實所迫。
説起對政治的關心,我不由想起了台灣的漫畫家L。他曾經創作了大量諷刺前總統李登輝的政治漫畫。但是,隨著民主化的不斷推進,等到人們可以公然批評政府時,他卻不再創作諷刺漫畫,而是成了兜售大陸畫家作品的銷售商。我詢問L為何不再創作時,他給出的回答是「覺得政治沒意思了」。在台灣,國民黨也曾在各個方面管理著人們的生活。隨著90年代民主化進程的推進,政治也逐漸不再干預生活了。
與利用政治謀取金錢和地位相比,不關心政治以及政治力量不強的社會或許更加幸福。如果人們不再依賴政治,腐敗的政治家和政府官員也就不容易産生。
但是看到對政治漠不關心的日本現狀,有時我也會想「這樣真的好嗎」。因日本年輕人不關心政治,國政選舉的投票率已經跌至50%。舉行選舉時有一半的人不參與投票。尤其是日本年輕一代不參與選舉。結果,只佔日本總人口20%的人投票給特定政黨,使其成為議會多數派,為所欲為地掌控政權。一個僅由20%的人的意向決定政治的社會絕對稱不上是一個健全的社會。
年輕人不參與投票,不禁讓人擔心政治家不再重視年輕人的利益。無論什麼選舉,熱心參與投票的大多是地方城市和農村的老人。想要贏得選票的政治家自然就會採用優待老人的政策。老人福利和養老金政策逐年得到改善,大城市的年輕人卻得不到政府的支援。相反,年輕人還要上交很多稅金。從稅收分配的角度來看,日本正逐漸成為不利於年輕人生存的社會。即便如此,日本年輕人也不願去投票。在日本,滿20歲即享有投票權。2016年起,又將改為滿18歲即可參與投票。今年夏天,因反對安倍政權修改安全保障法案,一些日本年輕人圍堵了國會議事堂。然而日本年輕人有多少人會真正參與投票呢?
年輕時對政治漠不關心的我如今也開始熱心討論起政治。在日本年輕人眼中,或許我已經成為一位「十分危險的大叔」。
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亞洲總局編輯委員 村山宏,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