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英語水準為何比中國人差?
2016/01/11
日本人英語糟糕的原因之一是英語和日語在語言結構上存在巨大差異。日語動詞出現在句子的最後,而英語和中文動詞則位於主語之後。日本人在説英語和中文時,必須要用與平時不同的順序思考問題。此外,發音的阻礙也很明顯。元音發音清晰的日語和輔音眾多的英語在發音機制上存在不同。日本人即使能説英語,也難以準確發出英語發音。在這一點上,中文中的元音和輔音都很多,在學習英語方面,中國人或許比日本人更加有利。
那麼,是否日本人的外語發音都很糟糕呢?事實未必如此。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的發音類似於元音發音清晰的日語,如果是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日本人也能準確地發音。與此同時,西班牙人和義大利人的日語發音非常準確,甚至有時令人誤以為是日本人。從日本人的角度來看,英美人説的日語反而存在奇怪感覺,聽起來很怪異。日本人不擅長英語,實際上英美人也非常不擅長日語。
此外,日本人講英語的能力很低,還和學習方法大有關係。日本在江戶時代通過荷蘭語學習歐洲的醫學和軍事,在明治維新後,則通過英法德3國語言吸收科學和文化。當時,在日本生活的外國人很少,日本人缺乏説外語的機會。需要講外語的僅限於從事外交的政府相關人士,或從事貿易的商人等。對於日本人來説,提到外語學習,就是通過書籍學習科學、思想和法律。
過去的日本人所需要的不是講外語的能力,而是迅速準確閱讀外國書籍的能力。明治時代的日本希望盡可能快速地吸收歐美的文明和思想,儘早成為強大的國家。學校教育重視閱讀能力,在學校入學考試中,重點放在考察閱讀能力的問題上。日本人拼命提高外語的閱讀能力,但忽視了口語和聽力。
關於日本人不擅長説英語的原因,我覺得日本沒有成為殖民地也是原因之一。由於沒有被外國人統治,日本人就沒必要講外語。在殖民地,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説統治者的語言也能更順利地解決問題。筆者在泰國生活,泰國人也不擅長英語。這是因為泰國是東南亞唯一未成為殖民地、始終保持獨立的國家。
同樣是在東南亞,越南有很多人都能流利地説英語和法語。越南過去曾被法國統治,在越南戰爭期間,美軍曾駐紮在越南南部。因此越南人需要説外語。由於有説外語的傳統,學校的外語教育也很紮實。此外,菲律賓人的英語很優秀,無疑是因為曾是美國的殖民地。
在日本,用日語接受高等教育正在成為提高英語學習意願的阻礙。從明治時代起,歐美專業書籍不斷被翻譯為日語,很多尖端研究成果能用日語閱讀。在亞洲各大學,採用美國大學使用的以英語撰寫的教科書授課的情況不在少數,學生在進入專業學習之前必須掌握英語。而日本人則無需為英語學習花費更多時間,可以早早涉足專業領域加深自主研究。
在即使不懂外語也能生存的日本,未必會優待懂外語的人(會説外語的人)。典型例子就是外交官。中國的外交官都曾在大學裏學習外語,能流利地説外語。而日本的外交官則大多畢業於法學專業,以外語作為專業的人很少。在日本,外交官的工作一直被認為是理解外國的政治和社會制度並簽署條約。這樣一來,人們就認為與外語相比,法律知識是不可或缺的,説外語即使不太擅長也沒關係。
在日本,即使能説外語,也不會獲得工資增加或出人頭地更早等好處。懂外語的人或許反而遭到冷遇。一方面,作為翻譯人員在組織中被任意驅使,另一方面,由於認為那個人像翻譯一樣、不能安排重要工作這一奇怪的邏輯,在組織內甚至遭到輕視。對於日本人來説,掌握外語、尤其是英語需要花費時間和金錢,但有可能難以收回花費的成本。這樣一來,任何人都不再認真學習英語了。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人是不是應該放棄英語學習,筆者有時會産生這種極端的想法。短期來看,在做生意方面,英語的優劣將影響收益,但英語水準越高,從超長期來看越容易陷入不利局面。隨著世界通用語成為英語,國際性規則開始全部用英語書寫,同時按英美的規則做生意。非英語圈的人要在英語學習上花費大量時間,但美國人卻無需學習外語。美國商務人士完全可以用節省下來的時間去打高爾夫。
20世紀中期之前,法國人不講英語。在18、19世紀,歐洲的通用語是法語。法國人對於母語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包括英國人在內的外國人在去法國時都被強制説法語。結果很多外國人學會了法語,即使是外國人,也能很容易地理解法國的文化和社會。但最近法國人也開始説英語,可以用英語進行溝通。於是,學習法語的外國人出現減少,理解法國這個國家的外國人也隨之減少。
在中國經常聽到的是「美國人並不理解中國」這種不滿。那麼,拒絕説英語或許是最好的應對方式了。美國人要想在中國做生意,就只能學習中文。隨著懂中文的美國人不斷增加,對中國的理解肯定會加強。各位中國讀者,停止學習英語、與日本人一起競爭TOEFL分數最低排名吧。
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亞洲總局編輯委員 村山宏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