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日之間玩穿越尋商機
2012/05/21
![]() |
圖為在日本急劇增加的心理輔導師(此圖與本文內容沒有直接關係) |
但是,好像在追趕美國一樣,日本心理疾病患者也開始增加。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顯示,1996年患有抑鬱症等心境障礙患者只有46萬人,而到2008年已經增至104萬人。筆者的熟人中也有人患上了抑鬱症,要一邊服用抗抑鬱藥物一邊工作。隨著患者人數的增加,專業診所也開始增多。如今東京到處都可以看到「心療內科」的招牌。可能是日本也成了和美國一樣的壓力社會,社會對從事心理疾病治療的輔導師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作為一種商機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美國發生的社會現象和經濟現象在一段時間後同樣也會在日本發生。日本和美國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一直以來具有10~20年左右的差距。日本比美國落後10~20年,也就是説日本一直在追趕美國,美國發生的現象在大約10~20年後會在日本發生。上世紀50年代,美國的汽車文化迎來黃金時代,而到上世紀70年代私家車在日本也普及到了各個家庭。在海外旅行方面,美國從上世界50年代開始興起,而在日本團體海外旅行成為大眾話題則是在上世紀60年代後半期以後。
由於日本和美國在流行趨勢方面存在時間差,當日本人看美國社會時,就猶如乘坐「時間機器」觀察未來的日本社會。如果早一步察覺到未來的流行趨勢,進而儘早為將來的熱潮未雨綢繆,這樣在生意上取得成功也就易如反掌了。上世紀50年代,美國開始流行超市行業,有日本人預感到超市必然也會在日本流行起來,於是聰明的經營者就將自己的店舖改為超市。果然不出所料,上世紀70年代以後日本零售業的重心開始變為超市,仿傚美國的經營者們都取得了成功。提前捕捉到美國的流行趨勢,然後將其引入日本的手法稱之為「時光穿梭經營法」。
![]() |
圖為東京新宿車站內的景象 |
與日本人相比,台灣的經營者可能更卓越地發揮了「時光穿梭經營法」的作用。日本的流行趨勢在一段時間後,就會在台灣掀起熱潮,而不久又會在中國大陸受到追捧。這是因為台灣的經營者仔細考察日本的商機,將其引入台灣大賺一筆後又拿到中國大陸進行推廣,於是又大賺一筆。台灣食品廠商將日式泡麵(康師傅)和仙貝(旺旺)推廣到中國大陸,從而獲得了巨大收益,這在台灣是眾所週知的事實。最近台灣企業開始與日本企業聯手在中國大陸拓展日式便利店(全家便利店)、漢堡連鎖(摩斯漢堡)以及咖啡館(統一午茶風光),都取得了成功。
據分析,中國大陸的經濟水準已經相當於日本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的水準。上海和深圳等大城市的每人平均GDP(國內生産總值)超過1萬美元,已經相當於日本上世紀80年代後半期的水準。如今中日間往來正日益頻繁,通過網際網路獲取資訊也更加容易。中日間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日本發生的熱潮在不久之後就會在中國發生。中國人要在商業上取得成功,日本應該能成為參考。以何種時機將商機引進中國?為滿足中國人需求如何進行改良?這是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實際上,這種「時光穿梭經營法」不僅對尋找今後商機有利,對避開即將過時的商業模式也大有裨益。如果觀察在美國和日本已經日薄西山的商業模式,就能知曉未來中國的哪些産業會出現衰退。有中國人問筆者,「將來當個記者怎麼樣?」對此筆者總是不置可否。在美國除了一部分財經類媒體外,各媒體都陷入了經營困境。這種影響勢必在不久的將來波及日本,進而影響到中國,雖然筆者不希望看到……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體育社團培育一流經營者
當13億中國人貪婪國際新聞之日
經濟掉下來,文化走出去
世界第一帶來的不幸福
中國人和日本人誰才是「狼」?
中國企業該不該世襲?
日本糕點師的殘酷物語
「知識越多越反動」
調控與生産過剩的怪圈
推理小説是中國法制的鏡子?
巴黎LV專賣店裏的中國人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