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是非得要學的嗎?(下)
2016/12/01
然而,以前不擅長的國語成績在進入高中後迅速提高了。這是因為我喜歡讀推理小説,讀了很多本,在這個過程中,我掌握了漢字和表達方式。有時自己還嘗試著寫推理小説和科幻小説。但提到英語,在鄉下的高中(升入大學的學生約佔2成左右)還是排在後面。英語考試經常不及格,曾遭到將英語單詞抄寫20遍的懲罰。
筆者當時熱衷的是乒乓球。雖然打得不好,但每天從早到晚都在練習。甚至想要加入大學的乒乓球俱樂部,參加國際比賽。因此對作為乒乓球強國的中國,從中學生時代起就很感興趣。之後我開始閱讀外國的推理小説,憧憬法國等歐洲各國。我找到升學考試中英語簡單的大學,終於僥倖考上了大學。
在大學裏我學的專業是法律。終於告別英語了,我覺得非常高興。但這種想法轉瞬間煙消雲散,因為大學裏也有很多英語課。由於多次參加考試都沒有及格,結果落得每年都要和1年級學生一起學習。在大學裏,作為第二外語,我學習了法語和中文。難以理解的是,英語成績最糟糕,但中文和法語的成績卻還算不錯。
之後,我終於察覺到了學不好英語的原因。那是因為我對美國完全沒有興趣。我並不打算去美國。30歲之後,我借工作之機多次去過美國,但並未感受到美國的魅力。現在我已經近20年沒去美國了。這是因為沒有自己拿錢特意去美國的想法。相反,在學生時代,曾通過打工攢錢到中國旅行過。在參加工作之後,僅僅是法國,就自費去旅遊過13次,還去過德國和義大利。
在日經中文網這個專欄的上一篇曾寫道,學好外語需要極大的努力。不管是什麼樣的天才,要掌握1種語言,都需要花費相應的時間。如果缺乏「想學習」這種強烈的動機,長時間學習就難以維持。如果沒有興趣,不管被如何強制,也難以高效學習。因此我的英語完全沒有進步。
記得曾聽印度孟買一位就職於日本企業的汽車司機説過下面的話。「要感謝父母親。由於接受了教育,我才能説英語。然後當上外國企業的司機,從此擺脫了貧民窟」。他的英語是初級水準,但獲得的工資卻是不會説英語的駕駛員的數倍。在發展中國家,能説英語會讓人生産生變化。
而在日本,即使會説英語,工資也不會倍增。充其量是有利於進入知名企業。在發展中國家,學習英語的認真態度和動機與日本完全不同。日本人不擅長英語,還由於與發展中國家相比,社會整體並不重視英語能力。如果缺乏想變得生活富裕、想到美國留學等強烈的目的和動機,外語就很難學好。因此筆者一有機會就説,「是否真有學習英語的必要?如果沒必要就別學了,那只是浪費時間」。
筆者曾過著與英語無緣的生活,但過了40歲,接到了單位令人驚訝的調令。讓我擔任日經英語報紙、英語雜誌和英語新聞網站的編輯。如今到了中年,還要重新閱讀高中時代的英語語法書,閱讀英語報紙和雜誌。但此時有了不可思議的體驗。那就是高中時代完全無法理解語法的解説書,現在能夠讀懂了。
15歲上中學時,雖然老師講解了英語的關係代名詞、關係副詞等語法,但卻根本聽不懂。因為日語中沒有這些概念(中文也沒有)。即使讀參考書也無法理解。其實當時就連日語的語法,我連形容動詞和形容詞的區別都不清楚(中文中也沒有這些概念)。這些抽象的概念是15歲的我所無法理解的。
但是長大後能進行抽象思考了,再次讀起英語的語法書大部分都能理解了。於是筆者得到了學習外語的啟發。那就是不要太早開始學外語。幼兒時期記憶力很好,即使不懂語法也能把語言體系全部背下來。因此沒必要學習語法。
但是到了小學高年級和中學,記憶力就開始有所減退。在這個年紀很少有人能夠把外語全部死記硬背下來。如果不根據語法規則和理論來學習的話,反而將花費更多時間。而至關重要的語法對於筆者這樣頭腦不聰明的孩子來説太抽象太難了。大學時期學習的中文和法語,之所以理解的比英語快是因為當時具備了理解語法的思考能力。
關於讓孩子在幼兒時期學習多門語言究竟好不好,筆者曾在之前的專欄裏討論過,這裡就不再説了。不過確實能夠在短時間內會説外語。但是筆者認為到了記憶力減退的小學高年級和中學,同時學習多門語言的效率不高。年紀更大一些能夠很好地理解語法知識之後再學習不是更節省時間嗎?學習外語並不是越早越好。
接下來回到筆者英語能力的話題。為了成為獨當一面的英語編輯進行了努力,讀了很多英語小説原著,還去英語補習班矯正發言。即便如此還是不行。50多歲後還是被「趕出」了英語部門。筆者還是太不關注美國了。相比之下還是更喜歡看中文雜誌、法國和德國的小説。
一次筆者有機會與英國的律師討論國際經濟和金融。「你的英語表達能力不錯啊。我們英國人從兒童時期開始就習慣了聽外國人發音不正確的英語。不論口音多重的英語英國人都聽得懂」。對於對方開的英國式玩笑,筆者在苦笑的同時也再次確信,語言只要理解就可以了。即使奇怪的英語發音被中國人嘲笑也無所謂。
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宏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