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3億中國人貪婪國際新聞之日

2012/05/07


圖為根據全球資訊進行交易的倫敦金屬交易市場內。
       村山宏為日經中文網撰稿: 「中國相關新聞好像都沒什麼人看。」

       「你們的報紙也這樣啊?在讀者調查中,我們報的國際版也總是排在末尾。」

      這是1997年香港回歸那一年的對話。當時日本各家媒體派了很多記者奔赴香港(當然也包括筆者),競相對香港回歸進行了報道。但日本記者聚到一起時,肯定會發的一句牢騷就是「這些新聞誰看啊?」

      日本人生在島國,性格內向。經常有人指責日本人對海外事物漠不關心。報紙的國際版只有外交官、國防相關人士以及商務人士等工作與海外密切相關的一部分人會閱讀。而報道內容也主要是外交和安全保障等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對於一般民眾來説,內容缺乏實用性,即使閱讀,也不過是為了提高「個人素養」。大多數人都會跳過國際版,而直接閱讀體育版和社會版。

     但如今日本媒體的國際報道成了最受歡迎的版面。日本的各大報都提供電子版,如果關注一下閱讀排名,很多時候亞洲,尤其是與中國的報道都會佔據第1位。在《日本經濟新聞》電子版中,在每週閱讀排名中排在前10的報道,有時甚至有7個報道是海外新聞或專欄。

     這或許是因為越來越多的日本人到亞洲各國旅遊,對作為日本近鄰的亞洲各國和地區的關注度有所提高。不過雖然可能有這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因為海外新聞在工作方面的實用性有了提高。

     以前日本企業的一半以上銷售額來自日本國內。而在今天,日本大企業的這一比率已經出現了逆轉。任天堂銷售額的8成以上,豐田汽車銷售額的6成以上來自海外。在日本總體貿易中,過去美國是日本企業的最大出口國,但如今中國則已經躍居首位。而從企業的盈利結構來看,現在日本上市企業的一半盈利都來自亞洲。即使是居住在日本國內的普通工薪階層,也開始希望了解與日本做生意的外國,尤其是亞洲的情況。

     但筆者認為,國際報道的讀者之所以增加,真正的理由在於個人投資者的增加。最近10年來,日本的普通民眾開始購買海外股票、貨幣以及債券等金融商品。日本國內的利率很低,將資金存入銀行幾乎得不到利息。而在股票市場也很難找到具有較高增長潛力的日本股票。於是日本民眾決定投資海外市場,就開始了亞洲金融商品的交易。亞洲市場的股票估值很低,一般規模的資金就可以進行投資。日本普通家庭主婦熱衷於外匯投資,因而受到國外市場相關人士的關注,甚至被親切地稱為「渡邊太太」(編者:據説是因為在日本姓氏中,渡邊是最被外國人知道的)。


      只要涉及金錢,人們就會認真。如果購進了澳元,就自然會關注澳大利亞的政治局勢和金融政策。而如果持有中國乳業公司的股票,就會對中國發生的「毒奶粉事件」的相關資訊非常敏感。從政治到經濟,再到社會局勢,日本個人投資者開始如饑似渴地搜尋海外資訊,因為資訊可以帶來金錢。在進行投資時,如果搶先得到資訊,進而搶先行動,就能夠賺到錢。

     日本有一位名叫「是川銀藏」的傳奇投機家。據説是川銀藏在股市中賺到了大筆金錢,據説他的資訊來源只有財經報。即使是報紙上刊登的一般資訊,只要能夠準確地進行分析,就能在某種程度上預測未來將會發生什麼,進而進行投資。如今,日本的數以百萬記的投資者都在瞪大眼睛尋找海外資訊,而媒體方面也開始事無巨細地報道海外資訊,不僅報道政治、軍事以及宏觀經濟,甚至還報道海外時裝、美食乃至兇殺案件,簡直無所不包。

      在英國,「路透社」、「金融時報」、「經濟學家」以及「BBC」等一流媒體眾多,這是因為投資者都聚集在倫敦。倫敦的投資者對全球的所有商品都有投資。如果持有香港股票,就需要了解中國的貨幣政策。倘若投資了咖啡豆和可可豆,就必須關注非洲的政治局勢。而從事保險行業就會對災害報道比較敏感。長期以來,投資者都在支付金錢從媒體手中購買全世界的資訊。而媒體則競相向投資者提供海外資訊,並不斷發展壯大。

     中國的情況如何呢?令人遺憾的是,除溫州最近要進行試點外,個人投資者還不允許直接進行海外投資。和以往相比,雖然有大量中國讀者開始關注海外新聞,但我想目前無疑只是為「提高個人素養」和「滿足好奇心」階段。像日本個人投資者那樣認真地閱讀海外新聞的讀者恐怕不多。不過,如果個人投資者對海外投資徹底得以解禁,情況就將完全改變。到那時,從東京流行的裙子的質地(影響紡織企業股票)到首爾的朝鮮泡菜的行情(影響辣椒價格),中國的一般老百姓也會貪婪地關注海外新聞,這個時代一定會到來。13億人開始關注海外資訊之日,就是中國成為投資大國之時。


(作者為日經新聞亞洲部副部長,本文僅表達個人觀點)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經濟掉下來,文化走出去
                                                          世界第一帶來的不幸福
                                                           中國人和日本人誰才是「狼」?
                                                          中國企業該不該世襲?
                                                          日本糕點師的殘酷物語
                                                           「知識越多越反動」
                                                           調控與生産過剩的怪圈
                                                           推理小説是中國法制的鏡子? 
                                                           巴黎LV專賣店裏的中國人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