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能産生進步嗎?

2017/05/05


  村山宏為日經中文網撰稿:日本與中國在世界各地爭取中標高速鐵路和核電站等基建,兩國的競爭越發激烈。中國國內也有觀點認為「日本總是阻礙中國的發展」。但換個角度來看,如此激烈的競爭也是需要的,中國和日本通過競爭能夠提高技術水準並且減少成本,這樣一來也有利於招標一方。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

 

 明治維新是從吃外國料理開始的   

 

 從高鐵漲價看到的中國

 

    你還是依靠媒體了解日本嗎?

 

 中國真的需要工匠精神嗎

 

 外國人為什麼不覺得中國菜好吃?

 

 英語是非得要學的嗎?(下)

 

 英語是非得要學的嗎?(上)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侵華史與川普


   不能把字幕組當英雄

 中國和日本,究竟誰欺軟怕硬?

   愚蠢的皇帝

   中國與日本的GDP誤解

  
  》》》更多

 

  有人認為日本、中國和南韓的國內生産總值(GDP)加起來就能與美國並駕齊驅。東亞不僅可以成為世界的經濟中心,還可能變成政治中心。遺憾的是我們經常聽到如此慨嘆之聲:「不管怎樣,東亞各國之間的關係都不會友善,在政治領域也是根本不可能團結合作的。」不過從促進競爭的角度而言,國家之間的關係適當的不好也許才好,以提高經濟水準為目的的競爭才是最理想的。

 

  筆者在20歲時對朋友説過:「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阻礙了中國的發展。在統一之前,戰國七國不斷軍備競賽,尋找優秀人才,出色人材也四處奔波,尋找仕官之國。不論國家還是人才都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奮力拼搏,致使古代中國産生了出色的文化和技術。」

 

  筆者那時堅信競爭能夠給人類帶來進步。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相比西洋、中東和印度文明,黃河文明也擁有不計其數的優秀文化,但是在中國統一變得強大之後,令世人注目的新思想和創造逐漸減少了。歷史上的各代王朝不斷重演盛衰之劇,導致清朝最終成為世界上的落後國家。

 

  古希臘文明也是許多城市國家在相互對抗的基礎上開花結果的。雅典、斯巴達、忒拜等城市國家在角逐稱霸中誕生了燦爛的文明。歐洲中世紀末期也是如此。威尼斯、佛羅倫斯、米蘭等城市國家通過貿易競爭迎來了文藝復興的黃金時代。

 

  近代之後,歐洲能夠坐上世界中心的寶座也是因為歐洲各國的激烈競爭。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和德國都相繼成為霸權國家,各國展開激烈競爭,互相吸取創新技術和革新思想,培養優秀人材,整個歐洲也因此提高了競爭力。

 

  日本又如何呢?日本的16世紀被稱為戰國時代,室町幕府(中央政府)失去實力後,眾多武將紛紛獨立統治小國家,不斷爭奪統一天下的機會。在激烈的戰鬥中,武將們開始吸收歐洲的文化和技術。著名的武將織田信長充分利用從葡萄牙傳到日本的槍枝,有利地推進了戰爭形勢的發展。

 

  與織田信長抗衡的各國武將也先後吸收了新技術和新思維。那個時代,雖階級秩序淩亂,整個社會卻因此充滿了自由的氣氛,商人和農民也能夠變成武將。

 

  任何人只要憑藉個人的才能和努力就能夠得到權力及財富。反過來説沒有才智的人就會沒落。然而德川家康這個武將在17世紀初開創江戶幕府完成統一大業之後,誰都不能隨便打仗了。武將們的勢力範圍被固定下來,他們再也無法爭奪領土。

 

  智慧和勇氣的時代結束了。江戶幕府制定了新的"士農工商"的身分制度,除武士階級以外,一般百姓不可以參與政治,農民、匠人和商人也無法成為武士。德川家康將日本輝煌的戰國時代埋葬了。

 

  德川家康原本就不擅長打仗。他充分利用陰險的外交策略,消弱了敵對武將們的實力打倒了他們。德川家康這類無趣的人物創建了江戶時代那樣無聊的時代。江戶幕府採取閉關自守政策,停止了西洋新文明的引進。

 

  年輕時筆者也許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英國19世紀後半期流行的弱肉強食的世界觀的影響。在激烈競爭中活下來的強者應該是生存的,也就是説適者生存的法則。這一思想意味著在淘汰比賽中只有獲勝的強勁文明才能創造出更高的文明。

 

  這種思想正是帝國主義和殖民地統治的重要根據。只有以戰爭為代表的殘酷競爭才能將人類引導到高處文明。按照這個思想,戰爭就是進步的源泉。飛機、汽車、火箭、核能以及網路等新技術都是以戰爭為目的而迅速發展起來。

 

  生死搏鬥的戰爭是競爭的終極姿態,我們不可否認只有經過戰爭,科學才會進步。但是筆者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這種想法開始抱有懷疑態度。契機是因為筆者認識到江戶時代封建日本的繁榮盛況空前。沒有戰爭人們就可以安心地過日子。

 

  民眾的經濟水準有所改善,也有了讓孩子們學習的充裕。商人和農民都爭著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被稱作寺小屋的私塾學校讀書。天天打仗的武士們也開始致力於學問,有些武士深入鑽研中國的古典文籍,其研究成果甚至超越了中國的學者。

 

  江戶時代一直持續到19世紀中葉。據推算,江戶時代後期日本人的識字率約為7成。如果只限於江戶(現在的東京)中心地帶,包含女性在內,約有9成的人能讀能寫。因為大家都識字,所以普通民眾也能享受的小説等刊物大大流行起來。稱作"瓦版"的報紙也開始售賣了。

 


 

  民眾們熱衷於被稱作歌舞伎的通俗歌劇,描繪歌舞伎演員的艷麗浮世繪(版畫)也大量暢銷。與此同時一種被稱為和算的日本式高等數學也發展起來。以前我在日經中文網的「日本小聲説」這個專欄裏講解過日本是如何進行明治維新的。日本人之所以能夠實現明治維新是因為江戶時代的民眾文化水準已經達到了一定水準,可以理解不同的文化,有足夠吸收不同文化的能力。

 

  江戶時代的城市街道還整治和配備了完備的自來水和下水道系統,叫做飛腳的郵政制度建立起來後,人們便可以把信函寄送到日本各地。江戶區域的總人口約為100萬人,比同一時期的倫敦和巴黎的人口還要多, 與當時世界各個城市相比其繁榮程度無人可比。

 

  日本在江戶時代即使沒有戰爭也發展了獨特的文明。這樣的認識讓我得到一個結論,戰爭不一定是引導文明發展的硬道理。德川家康生長在戰亂中的小國,自小被送往大國做人質吃盡苦頭,因此他認為應該儘早結束殘酷悽慘的廝殺時代。

 

  江戶時代除了開始和結束的時期以外,幾乎沒有過戰爭和叛亂。日本在國內外200多年沒有發生任何武力衝突,那時世界上哪有這樣的國家呢? 德川家康和他的子孫們使用策略消弱了有力大名(藩主)的力量,摘除了戰爭的萌芽。

 

  當我們以這樣的觀點重新眺望歷史時,便可以發現過度的競爭和戰爭反而導致文明的摧毀。在古代希臘,城市國家因戰爭不斷衰退滅亡。在近代歐洲,英法德打過無數的戰爭,引發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不管是勝者還是敗者都因戰爭疲憊不堪,最終讓美國贏得了世界主導權。

 

  雖然合理的競爭和適度的戰鬥可能會帶來文明的發展,但是超過限度的話,就會徹底破壞所有的文明。在經濟領域中的過度競爭也會造成經濟犯罪和過勞死等負面影響。其實,誰都不會知道什麼才是適度的競爭和戰爭。當所有發生的一切都結束時,人類才能夠回顧並感嘆地説:「那件事做得實在是太過分了。」

 

  未來的歷史學家在回顧21世紀時,會不會認為日中韓三國適當地展開競爭了呢?

 

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宏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