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與中國經濟的邏輯

2012/05/28


 
圖為北京街頭手拿「GUCCI」包的女清潔員
      日經中文網 村山宏:據説蘋果手機「iPhone4S」1月份剛在中國上市,中國就有「iPhone8計算機」上市了。雖説變得富裕起來的中國年輕人群開始追求正品而不喜歡假冒,但山寨、假冒知名産品商標的商品依然在氾濫。美國和日本雖然指責説中國社會太缺乏「智慧財産權」的法律概念,但從前的美國和日本也是有過假貨天堂的時代的。

      19世紀的美國是假貨天堂。英國文豪查爾斯·狄更斯曾在1842年到訪美國,令他吃驚的是美國好多地方都擺著自己作品的盜版。狄更斯呼籲美國社會保護著作權,但沒有人理睬。不光沒有人理睬,一家擅自轉載英國作家小説的美國報紙還謾罵説「狄更斯不是紳士,只是一個貪得無厭的無賴」。19世紀中期正是美國依靠模倣歐洲的技術和創意鞏固自己經濟基礎的時期。

      有人説創造始於模倣。羅馬人在模倣希臘文化的同時建立起自己獨自的文化。而羅馬又被英法德等歐洲各國模倣,這些國家19世紀在文化和科學技術領域引領了世界潮流。從19世紀模倣歐洲的美國來看,「歐洲也模倣過,我有什麼不可以?」。日本也模倣過歐洲,程度比美國還厲害。19世紀末的明治時代,日本文人都爭相翻譯歐洲小説來過活,但沒有聽説過誰付過版權費。當時的日本企業也把歐美的商品拆開,然後製造銷售「山寨」。

      美國對待智慧財産權的態度大概是從19世紀後半期開始轉變的。繼湯瑪士•愛迪生發明瞭電燈和葛蘭姆•貝爾發明瞭電話之後20世紀萊特兄弟又發明瞭飛機。模倣歐洲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美國開始漸漸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隨著自主發明和創造日益增多,立場也發生了變化,反倒必須要保護智慧財産權。雖然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還在繼續模倣歐美,但明顯的假冒越來越少。從自主發明開始增多的1970年前後開始,日本社會也逐漸將保護智慧財産權掛在嘴邊。
圖為廣東原創動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卡通形象「喜羊羊」。


       中國本來也應該正在進入必須擺脫山寨階段的時期。以中國的人氣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為例,其中的卡通形象屬於廣東原創動力文化傳播公司。據説原創動力有2成銷售額來自卡通形象等相關商品,但動畫片越受歡迎,假冒産品就越多,導致正品的銷售額急劇下滑。受到假冒産品困擾的原創動力採取的對策竟然是與美國迪士尼公司合作。該公司將喜羊羊相關商品的海外版權管理委託給了迪士尼的上海法人。迪士尼精通打假對策,與自行應對相比效率更高。原創動力也因此能夠集中精力製作動畫。


       可是,不知道為什麼這件事聽起來讓人覺得很悲哀。破壞中國企業卡通形象産業的是中國人自己。而且還要賠上讓美國企業賺打假的錢。這樣的話,無論中國政府如何提倡培育文化産業,也不會出現實力雄厚的文化企業。深圳及上海等沿海城市富裕起來,每人平均GDP超過了1萬美元。經濟發展也走過了模倣階段,轉而開始追求創造性。但仔細想想,內陸地區仍有不少每人平均GDP不到1000美元的地區。可能還有很多地區必須依靠假冒、模倣來打牢經濟基礎。

       僅靠法律、打假來杜絕山寨行為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成長為因假冒受損比因假冒受惠更多的社會時,假冒自然就會減少。隨著人工成本的增加,中國已經進入即使批量生産低價位産品也無法獲利的時代,而是必須通過提高産品及服務品質,才能創造自主價值。今後,中國的企業及各大院校必定會繼續發明創造,藝術家也將不斷拿出具有創造性的作品。但在那之後,也一定會出現憧憬中國、山寨中國産品的國家。中國人會把經歷長年辛苦創造出來的智慧財産權無償地向全球慷慨提供嗎?那樣的話,中國將無法實現經濟增長。

      假冒、山寨産品從中國市場消失之時,也將是中國成為成熟的經濟超級大國之日。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在中日之間玩穿越尋商機
                                                          體育社團培育一流經營者
                                                          當13億中國人貪婪國際新聞之日
                                                          經濟掉下來,文化走出去
                                                          世界第一帶來的不幸福
                                                           中國人和日本人誰才是「狼」?
                                                          中國企業該不該世襲?
                                                          日本糕點師的殘酷物語
                                                           「知識越多越反動」
                                                           調控與生産過剩的怪圈
                                                           推理小説是中國法制的鏡子? 
                                                           巴黎LV專賣店裏的中國人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