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創造出「高達」嗎?
2012/06/11
![]() |
機動戰士鋼彈 |
中國也認識到了文化産業的重要性,希望將其培育為新的增長戰略,但倡導「品行端正」的中國體制能培育出秋葉原和原宿那樣的非優等生文化嗎?
不久前,筆者探訪了東京秋葉原站前的鋼彈主題咖啡廳。咖啡廳裏模擬人氣動畫「機動戰士鋼彈」世界,極有人氣。因為客滿為患,許多年輕人在咖啡店前排起了長隊。筆者一排到隊伍中,就聽到了有人在説北京話。還不斷拍照。咖啡店女店員告訴筆者:「來自上海、香港和台灣客人很多啊。大概是在電視上看了動畫片,迷上高達的人吧」。這位年輕的女店員也來自福建省。如今,只要走在年輕人時尚街原宿,到處都會聽到北京話、廣東話。不管是秋葉原還是原宿,中文招牌、中文功能表都已司空見慣。
「酷日本」吸引了中國的年輕人,拉動了日本的旅遊和出口。日本和中國不管在政治方面如何對立,年輕人文化都起到緩衝的作用。日本經濟産業省和外務省也開始關注「酷日本」,並應用在出口和外交領域。南韓政府也把「韓流」當做進入新興經濟體的良機加以扶持。中國或許是受到觸發,在去年的人大上,溫家寶總理明確表示要將文化産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之一。接著在去年5月,文化部部長蔡武提出在今後5年內,要讓文化産業産值比2010年翻一番。
中國政府開始重視文化産業正是時候。要成為真正的大國,不僅軍事實力,還需要可以對外國帶來影響的文化等軟實力。而且,還可以讓那些依附於吃預算的報紙、電臺和出版等媒體在業務上實現自主經營,減輕財政負擔。為了保持經濟持續增長,首先就要創設文化等新興服務産業,建立容納年輕人就業的機制。筆者雖然非常理解中國政府的文化産業培育政策,但總覺有些懷疑,標榜建設健全的社會主義文明的機制能創造出「酷日本」那樣的自由文化嗎?
雖然現在日本動漫稱雄全球,但過去卻曾經遭到包括日本自己在內全世界教育者的唾棄。因為動漫的戰鬥場面過多,過於暴力。在高達中,手握兵器的少女會毫不留情地砍殺敵方士兵,登場人物不斷戰死。很難説這個故事會對少男少女的情操教育有益。在日本,一開始曾將那些成為成年人後仍然熱衷動畫的年輕人稱為「御宅族」而厭棄。這個稱呼帶有對那些不管到什麼時候都無法融入成年人社會,一味沉浸在動漫世界中的年輕人的否定含義。流連在原宿的初、高中女生也被視為危險人物。人們懷疑這些女生穿著奇裝異服、化著扎眼的粧來勾引男人,做骯髒的勾當。總去秋葉原的少男和出現在原宿的少女不會被視為「優等生」,而是被當做不良少年或者變態。
「不管世人如何看待,喜歡就是喜歡」。即使被當做「不良」人物,聚集在秋葉原和原宿的少男少女們仍在追尋自己喜歡的道路。例如高達,這個故事描寫的是在殘酷的戰鬥中成長起來的青春期少年的心理,誘發觀眾産生複雜的心理。在反派人物方面也設計了充滿人情味的人物,對人類具有的爭鬥本能和活著的虛幻無常進行了挖掘。與蹩腳的小説相比,具備更高的文學性。細節部分精益求精的創作將動漫提升到了美術領域。最早注意到高達具有的這些新文學性和藝術性的就是那些出沒在秋葉原的動畫粉絲「御宅族」們。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援,日本動畫大概至今仍停留在兒童娛樂的層次上。
![]() |
圖為1980年在原宿街頭的穿著奇裝異服的女孩們(KYODO) |
正統派很難孕育出新的文化和藝術。總是那些被稱為「不良」的人物和「異端」的人才能顛覆以往的常識,創造出新的文化和藝術。原本是黑人奴隸音樂的爵士樂最初曾經遭到蔑視,但在今天,作為毫不遜色於古典音樂的藝術而廣為人知。在19世紀後半期的巴黎畫壇,「印象派」畫家也曾被當做「不良」人物而遭到蔑視。因為在那之前的繪畫都是以宮廷貴族和宗教為題材,而印象派畫家們卻喜歡用華麗的色彩來描繪情婦、娼婦和舞女。但在現代,沒有任何人嘲笑印象派繪畫。所有的藝術最初都從異端邁出第一步,有了越來越多的理解者,最後作為正統藝術獲得民眾認可。動漫畫家在美術界裏也一直不被放在眼裏,但現在作為藝術動漫作品開始得到認可。在時裝界,巴黎和紐約的一流設計師在模倣著原宿普通年輕女孩子想出來的服裝。
政府和社會作為藝術給予認可和鼓勵的文化大多是已經得到評價的東西。但年輕人不會滿足於這些權威和傳統,在反抗現有藝術的同時,創造出新的文化。挑戰這種既定權威的年輕人絕非政治家和教育者所喜歡的。政治家的眼睛只能把這些人看成「不良人物」。但如果政治過度干涉,年輕人的自由思維就可能被扼殺,剛剛萌芽的新文化也不會成長。要培育文化産業,就需要存在「不良人物」,允許這類人存在的寬容社會才能不斷創造出新的「高達」。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日本人愛反思,中國人喜歡表揚
山寨與中國經濟的邏輯
在中日之間玩穿越尋商機
體育社團培育一流經營者
當13億中國人貪婪國際新聞之日
經濟掉下來,文化走出去
世界第一帶來的不幸福
中國人和日本人誰才是「狼」?
中國企業該不該世襲?
日本糕點師的殘酷物語
「知識越多越反動」
調控與生産過剩的怪圈
推理小説是中國法制的鏡子?
巴黎LV專賣店裏的中國人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