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與「賣國」的邏輯

2019/01/04


  村山宏為日經中文網撰稿:中國訪日遊客2018年預計突破800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到2020年東京奧運會時將會超過1000萬人次。對於訪日遊客的增加,中國網上出現了很多譴責的聲音,「去日本消費,就是幫助日本購買武器。如果愛國就不要去日本旅遊。去日本旅遊會被日本瞧不起」。真的是這樣嗎?關於愛國精神和經濟的關係,筆者已經談過很多次,本次就算是複習,再談一次吧。

            

訪日遊客在百貨店裏的免稅店購物(東京澀谷區的高島屋新宿店)

                      

  中國遊客2017年在日本的每人平均消費額達23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4萬元),總額為1.7萬億日元,佔日本國內生産總值(GDP)546萬億日元的0.31%。那麼稅金是多少呢?日本旅遊業一年的消費額約為26萬億日元,據估算日本政府從中獲得的稅收為2.1萬億日元,其中中國人的消費額約佔7%,計算出的結果約為1500億日元,相當於日本全年稅收總額的0.26%,政府全年收入總額的0.15%。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

 

 這是謠言(4)日本媒體胡説八道

         

 這是謠言(3)日本人開始大量

   移民中國 

            

 這是謠言(2)索尼倒閉

 

 這是謠言(1)日本沉沒 

 

 走向文化強國之路:要打倒權威 

 

 中國經濟「蛙跳」到何時

 

   更多》》》

  這個數字是大還是小呢?筆者覺得並不算大。中國遊客即使完全不來日本,日本GDP的下滑也不會像中國人想像得那麼嚴重。日本一年的防衛費約為5萬億日元,即使將中國遊客支付的稅金全部投入,也只相當於日本防衛費預算的3%左右。實際上,為了應對中國遊客增加,日本還需要投入資金用於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因此日本政府徵收的稅金也不可能全都投入到防衛費用中。

              

  中國進口日本産品的影響力也沒有中國人想像得那麼大。2017年日本對華出口額為14.8897萬億日元,創出歷史新高,但也僅相當於日本GDP整體的2.7%。對華出口額各國GDP的比率,澳大利亞為5.5%、智利為6.8%、南韓為9.2%,都比日本高出很多。對於高度依賴對華出口的國家來説,中國不購買其出口産品,其國內的産業就會受到嚴重打擊,但日本經濟的內需比率較大,中國的影響力相對較小。

            

  中國想靠經濟增強影響力來讓日本屈服,抵制日本産品可能是適得其反。反過來,如果中國訪日遊客超過3000萬人,消費額達到日本GDP的近2%,中國遊客的動向就會牽動日本的神經。對華出口額GDP比率如果達到10%,沒有中國市場,日本的經濟就可能無法正常運轉。正因為如此,對中國依賴度較高的南韓,因擔心對中關係的惡化會繼續擴大,文在寅總統上任後便立即訪華,試圖著手修復雙邊關係。

                 

  從經濟層面來講,看似愛國的行動有的卻是賣國,看似賣國的行動有的卻是愛國。中國企業收購日本企業就是其中一個案例。在中國,收購外國企業被看作是中國經濟對外擴張的象徵,受到稱讚。但如果説個人在海外購物是賣國的話,企業在海外收購也應該是賣國。因為中國企業收購的日本企業在日本擴大生産,只會增加日本的GDP,不會計入中國的GDP。被收購的企業若經營不善沒有收益,就等於中國企業把錢白白的送給了日本。

                

  如果細究抵制日貨這一理論,政府可能是最大的「賣國賊」了。中國政府下屬的投資機構購買了很多日本的金融商品。外國投資者購買的以日元發行的日本國債等債券持有額(2017年),美國排第一位,為33萬億日元,中國為第四位,達14萬億日元。國債是指為了彌補收入不足由政府發行的債券,購買日本政府發行的國債,這種行為可以説是在支援日本的財政,因為購買的金額是一個中國遊客在日消費額的數十萬甚至數千萬倍。

          


                        

  聰明人一看就知道,中國購買日本國債並非賣國。因為政府持有的外幣若只有美元,風險太大,應該分散。要投資日元,日本國債通常是最安全的。買方的影響力在這裡也很大。因為買方突然出售國債,會導致賣方國的長期利率上漲,賣方政府為此不得不關注買方投資者的動向。德國在歐洲有影響力就是因為購買了其他歐洲國家的國債。被德國銀行買入大量國債的南歐各國不得不看德國的臉色行事。

                  

  反過來,購買中國産品也不能説是愛國。阿里巴巴集團與日本軟銀的關係就是一個好例子。日本軟銀是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東,持有28.8%的股份。在網上使用阿里巴巴的服務越多,阿里巴巴掙的錢就越多,掙到的分紅也會流入日本企業軟銀的錢包。因為阿里巴巴的業績出色,股價上漲,軟銀便能夠以阿里巴巴的股份做擔保,向金融機構申請鉅額融資,順利在全球收購企業。

             

  中國消費者利用阿里巴巴,其實就是在間接幫助日本軟銀髮展。儘管如此,也絕不能斷定將股份出售給外國人或外國企業就是賣國。軟銀董事長孫正義當初投資阿里巴巴時,阿里巴巴正苦於缺乏資金。軟銀的投資讓阿里巴巴抓住機會發展成全球企業。如果沒有日本的投資,中國IT産業的發展就可能遲緩。

                

  如果每個國家都閉關鎖國,現代經濟就無法存在。跨越國境的資金、零部件、資訊和人才錯綜複雜地聯繫在一起,才能讓經濟活躍起來。商業是因相互受益而聯繫,並非只是單純的敵方我方的邏輯。那麼在經濟領域中有沒有愛國精神呢?筆者的回答是「有」。筆者認為,構築人人都羨慕的經濟體系應該就是愛國。

           

  不應排斥外國人或外國産品,而應積極吸引和招攬,把愛國和賣國等想法擱置一邊。不管是敵國政府還是外國企業或是外國資金,都應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構建一個公正、透明、安全、先進和充滿魅力的經濟圈。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才、資金、企業從全球湧入中國。從國外徵收超過中國對外支付的稅金,利用這些構建更好的社會豈不是更好。這才是愛國。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宏

        

  (本專欄的內容為筆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