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愛國主義的邊界

2019/01/31


   村山宏為日經中文網撰稿:「是誘導中國人買日本商品的文章」,針對筆者闡述抵制外國産品沒有意義的專欄,經常有這樣的批評。説實話,感到厭煩。我並沒有説「請買外國産品」,而是説「不要搞錯愛國的方法」。即使在經濟活動中加入抵制外國産品等人為因素,也無法打造富強的中國。抵制外國産品往往僅僅是披著愛國的外衣,背後隱藏著試圖保護落後産業的意圖。市場經濟時代的愛國是傾聽消費者的聲音,提高産業競爭力。

               

2019年哈爾濱冰雕節(2019年1月5日,kyodo)

                                       

  「愛國主義者」煞有介事的反駁之一是,「如果不斷買外國産品,中國工業將滅亡。因此政府應該阻止外國産品的購買」。這種説法的支援者不僅不理解經濟原理,甚至不了解現代史。消費者並不愚蠢。如果中國國內就有令人滿意的中國企業的産品,消費者肯定會買。電視就是很好的例子。隨著向外國開放中國市場,1980年代日立、松下和索尼的電視風靡一時,到1990年代中期,中國的電視生産企業大部分啟動與外國企業的合資。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

              

 「愛國」與「賣國」的邏輯 

              

 這是謠言(4)日本媒體胡説八道

                    

 這是謠言(3)日本人開始大量

   移民中國 

            

 這是謠言(2)索尼倒閉

 

 這是謠言(1)日本沉沒 

 

 走向文化強國之路:要打倒權威 

 

   更多》》》

  中國的電視品牌被淘汰,中國的媒體甚至感嘆「純粹中國品牌的電視遲早將消失」。但現實是相反的。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的中國企業拼命從外國企業學習技術和行銷的手法,2000年以後轉入反攻。銷售低價優質的中國品牌電視,抓住了中國消費者的心。曾經購買日本和南韓電視的中國消費者改為購買中國品牌的電視。除了高端機型,如今似乎很少有消費者試圖購買外國品牌的電視了。

                      

  雖然沒有對外國産品的抵制和政府的保護,中國的電視産業也生存了下來。個人電腦和手機也走出相同的道路。當初外國品牌席捲中國市場,但不久中國品牌捲土重來,反而驅逐了外國産品。與外國企業的激烈競爭鍛鍊了中國的電子産業,孕育了像華為那樣即使進入國外仍取得勝利的先進企業。如果中國政府限制外國産品,強迫消費者購買技術落後的中國企業製造的電視、手機和個人電腦,這些僵屍企業至今仍生存下來,中國經濟或許仍然落後。

                 

  筆者並非完全否定産業保護主義。剛剛誕生的産業需要政府的保護,將與之競爭的外國産品排除在外,具有一定的意義。但是,如果新興産業從幼兒期跨入少年期、青年期,政府的保護應減少至最小限度。相反,像農業那樣步入老年期的傳統産業或需要一定程度的保護。道理與人類的一生相同。幼兒期的孩子必須有家長妥善保護,但如果一直寵溺孩子,孩子到任何時候都無法成為出色的成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要使之獨立,讓其走向成熟。而到了高齡,將再次需要保護。

               

  在這裡想重新問幾個問題。在中國對於外國企業的涉足受到明顯限制的銀行、石油、通信、醫院、鐵路和航空等的服務,你是否確實感到滿意?鐵路只有速度提高被強調,但運費之高和車內提供的盒飯的品質是否值得向世界誇耀?這些産業既非嬰幼兒也不是老人。由於過度進行保護,或將被諷刺為欠缺自助精神的中高年産業。市場經濟的愛國應該是傾聽消費者的意見,推動生産者提供品質高的産品和服務。

             

  通過限制中國遊客在海外購物而獲得的利益並不大。正如筆者在日經中文網上期專欄中所説的,中國遊客在日本的年消費額不到2萬億日元,最多僅相當於日本GDP的0.3%,如果是中國的GDP,則僅為0.1%。而且中國遊客在日本購買的多為服裝、化粧品、日用品、家用藥品和點心,從産業技術的觀點來看,幾乎都不屬於先進的産品。屬於誰都能製造出的産品。而不是國家必須設置限制保護的重要産業。


                  

  那麼,為什麼中國遊客(消費者)要在日本購買這些産品呢?這是因為消費者所需的功能和便利體現在日本産品的每一個細節中。日本企業平時會實施詳盡的消費者調查,努力生産迎合消費者需求的商品。如果中國的輕工企業也能做出同樣的努力,在功能、價格、安全和服務各個層面超過日本商品,中國人在國內就能買到同等品質産品的話,還會特意前往日本大量購買這些商品嗎?

               

  在訪日中國遊客之間,曾一度流行買馬桶蓋,但是當得知在中國國內也能買到同等品質的産品後,馬桶蓋的購買熱潮便漸漸降溫。像家電一樣,在輕工業品領域也敦促國內企業與海外企業競爭,提升産品和服務品質的話,則日本産品的購買熱潮將會消失。因此沒必要抵制外國産品或是限制外國産品進口。中國人之所以願意到日本旅遊,是因為對國內的景點、渡假村設施、酒店和餐廳等的服務不滿意。提升滯後的第三産業的水準才是真正的愛國。

         

  抵制外國産品的愚昧還在於引發其他國家也抵制外貨的連鎖反應。如果某個國家提倡抵制外貨,遭抵制的國家也將抵制對方國家的産品。如今中美之間的貿易戰就是如此。美國為了減少中國産品的進口,對中國産品加徵關稅,中國也對美國農産品徵收報復關稅抵抗美國。經濟愛國主義並未使得中美雙方的經濟形勢好轉,反而對雙方的經濟産生了消極影響。中美貿易戰是引人思考什麼是愛國的好材料。

               

  只要打著愛國的名義做什麼都正當的時代已經終結。中國企業赴海外投資看似愛國行為,但實際上披著投資的外衣,購買不動産等海外資産的情況不在少數。如果將這些錢投入中國國內的工廠建設,將促進就業的擴大,投入研發則有助於提高産品品質。愛國的金融機構大量購買海外的金融商品,但投資失敗的案例也經常有。

             

  最終筆者想以一句年輕時經常聽到的英語警句來結束這篇專欄。那就是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fuge of a scoundrel(愛國主義是無賴最後的避難所)。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宏

                   

  (本專欄的內容為筆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