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謠言(5)日本是自殺大國

2019/05/05


  村山宏為日經中文網撰稿:網際網路可怕的地方是,在一個國家擴散的錯誤資訊能瞬間傳播到其他國家。讀者對於國外情況真實性的辨別日趨困難,人們容易將不準確的資訊誤以為是真實。從日本傳到中國的錯誤資訊之一是「日本的自殺率為世界最高」。日本的自殺率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相比沒有明顯差異,但在中國,只有日本是自殺多發社會這一認識卻在不知不覺之間擴大。追根溯源,是由於日本的錯誤資訊傳到了中國。

                

資料圖

      

  在中國的網際網路上,很多觀點指出「日本社會是管理型社會,人們受到壓抑,與其他國家相比,自殺明顯更多」。實際情況如何呢?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日本的自殺率(每10萬人的自殺人數)在2016年為18.5,排在世界第14位。最高的第1位是立陶宛,達到31.9,第2位是俄羅斯的31,而南韓以26.9排在第4位。在歐美國家中,法國為17.7,美國為15.3,日本在已開發國家之中並非特別突出。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

                       

 經濟愛國主義的邊界 

            

 「愛國」與「賣國」的邏輯 

              

 這是謠言(4)日本媒體胡説八道

                    

 這是謠言(3)日本人開始大量

   移民中國 

            

 這是謠言(2)索尼倒閉

 

 這是謠言(1)日本沉沒 

 

   更多》》》

  日本政府2019年發佈的快報值(2018年)顯示,已降至16.3。的確,日本的自殺人數在2000年至2010年前後較多,自殺率徘徊在25左右。那是泡沫經濟破裂、日本經濟陷入最糟糕狀態的時期。很多中高年失去工作,由於絕望感而選擇自殺道路的悲劇不斷發生。當時每年有約3萬人自殺。但在進入2010年代後,日本經濟維持緩慢復甦,據稱因經濟困難而自殺的人出現減少。現在每年的自殺人數約為2萬人。

 

  自殺減少的另一個原因是抑鬱症的治療變得理所當然。患上抑鬱症的人,大多自殺願望加強,最後會導致走向自殺。雖然這些人需要專業醫生的治療,但過去日本並未將抑鬱症視為嚴重疾病。隨著自殺者增加,市町村等日本的地方政府開設抑鬱症諮詢窗口,企業也採取了對策。在我任職的報社,也開始對長時間勞動和長期出差之後精神狀態是否發生變化進行調查。

 

  儘管自殺者正在減少,但在日本的網際網路上,仍充斥著「政府為宣傳在自殺人數的統計數據上造假」等懷疑自殺減少的聲音。理由是「死因不明的死者在增加,警察是將自殺者歸入死因不明,因此自殺人數看起來減少」。在日本,在發現他殺、自殺和事故死亡等死因無法立即查明的屍體之際,以死因不明這一分類來處理。死因不明者逐年增加,每年超過2萬人,其中很多是自殺者。從結論來説,這一資訊是不準確的。

    


      

  專家表示,死因不明者的增加是由於老年人孤獨死(病死)的增加。獨自生活的老年人在自家病死,死因無法立即弄清。雖然解剖之後能弄清準確的死因,但如果警察認為沒有事件性,則不會進行解剖。從不能忽視隱藏的殺人事件的觀點出發,所有的死因不明者都應該解剖,但解剖需要大量資金。因受資金的制約,並非全部都得到解剖,這是現狀。也就是説,死因不明者並不是全部都是自殺者,得出自殺正在增加這一結論缺乏科學根據。

 

  日本自殺者增加的虛假資訊蔓延,可以説體現出日本網民對現實社會帶有不滿。也可以説是在批評政府的防止自殺對策不夠充分。虛假資訊蔓延,蒙受損失的是整個社會。本來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將因虛假資訊而被掩蓋。日本一直在防止自殺方面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資金,但是否有效,驗證卻很模糊。獨居老人的健康問題和解剖制度的不完善也被自殺的問題掩蓋。

        

  更大的問題是這種虛假資訊很容易地傳到中國,在網際網路上散佈的程度更甚于日本。對有關日本的錯誤資訊不能置之不理的理由,我已在日經中文網上本人專欄的「這是謠言」系列中詳細指出。如果被虛假資訊煽動,將看不清對中國來説重要的課題。例如「日本如何減少自殺者」、「南韓為何自殺者多?東亞社會是否存在誘發自殺的因素」、「中國防止自殺的機制是否完善?精神科醫生是否缺乏」等。

       

  網路社會存在的風險是,外國的虛假資訊能迅速傳到其他國家,導致的損害將跨越邊境,擴大至全世界。轉變一下話題。在已開發國家,在個人電腦普及告一段落的1990年代末受關注的是「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這個説法。據稱在能夠使用數位設備獲取資訊並加以利用的人和無法做到這一點的人之間,將在收入等方面産生巨大的差距。尤其是有人擔憂在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資訊鴻溝擴大,推動發展中國家普及個人電腦和網際網路的意見大量湧現。

 

  努力出現了成效,個人電腦和智慧手機在發展中國家得到普及,不管居住在哪個國家,都能輕鬆獲得全世界的資訊。世界進入了有益的資訊不分國家,可以當下實現共用的時代,但另一方面,也進入了全世界的虛假和不準確資訊眨眼之間傳播到世界各地的時代。這樣一來,鑒別哪些是有益資訊、哪些是虛假資訊的「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有無被認為變得重要。獲得有益資訊會增加利益,不能看透虛假資訊將遭受損失的社會已經出現。


 

  現在開始有人表示比起數字鴻溝,資訊素養的有無將導致各種差距。因此,現代人被建議必須努力掌握資訊素養。雖然這樣説,但要看透國外的虛假資訊並不容易。有關本國的事件和現象,知道的情況多,容易看出真假。但是,對於外國情況,基本知識缺乏,容易被虛假和煽動影響。很多網民全盤接受這些資訊,再次向外傳播,致使網際網路上充斥著不準確的外國資訊。

 

  其實,即使是本國的事情,也難以追求真實。筆者此次對日本自殺者激增的資訊産生疑問,進而展開了調查,因不準確的網際網路資訊實在太多,竟難以分辨真假。差點兒被資訊的洪水吞沒。資訊越多,混亂也隨之增加。現在反而逐漸感到像以前那樣只有少量資訊更好。因為自己不得不親自調查。筆者甚至認為數字鴻溝並非是指有利於擁有資訊的人,而是指有利於沒有資訊的人。

 

  追求真實,資料和網路資訊雖然也會發揮作用,但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依然非常重要。日本過去就有「資訊要用腳獲取」的説法。幸運的是,最近很多中國人訪問日本,有關日本的錯誤資訊開始被糾正。要獲得冷靜的判斷,還需要遮罩資訊。給大家一個建議,可以嘗試在星期日等休息日每週一次擺脫智慧手機和個人電腦。通過遮罩資訊,反而能看到哪些東西更重要,以作出適當判斷。

 

  當然,星期日不看日經中文網也沒關係……。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宏

  

  (本專欄的內容為筆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