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過多辯解

2019/07/18


  村山宏為日經中文網撰稿:年輕的時候,犯錯時被上司批評。如果試圖解釋犯錯的理由,則會被大聲呵斥道「不要辯解」。儘管不喜歡這種不講理的批評方式,但隨著年齡漸長,我明白了被批評的原因。記得公司曾有個上班經常遲到的打工人員。每當遲到,他都會辯解稱「地鐵晚點了」,然後拿出車站簽發的晚點證明書。我當時覺得他很不像話,心想「如果地鐵總是晚點,那就應該提前10分鐘出門才對呀」。在遇到事情時,與其將時間花在辯解上,更重要的是落實改善措施。下面讓我們思考一下在中國經常聽到的辯解。

              

●  中國比日本幅員遼闊,所以不適合開小型汽車。

        

  「為了減少中國的大氣污染、緩解交通擁堵,應該在城市地區普及類似日本被稱為‘輕自動車’(K-car,排量660cc以下)的小型汽車。小型車不管是汽油車還是純電動汽車,能耗都很少,同時車體較小,停車不佔用太多空間」。如果向中國人提出這樣的建議,肯定會聽到這樣的反駁,即「如果是在國土狹小的日本,輕型汽車倒還有用,但中國幅員遼闊。在廣闊的中國,很難以速度慢的輕型汽車出行」。

              

  但在中國,從北京到廣州、從上海到烏魯木齊駕駛私家車出行的機會在一生中會有幾次呢?如果不是從事長途運輸的駕駛員,這樣的機會恐怕不會太多。為了很少的長途駕駛而購買價格昂貴的中大型汽車,很難説是資金的有效利用。相反,我認為只要建立起只擁有輕型汽車、一旦有需要就能享受長途駕駛的機制就足夠了。在日本,存在以低廉費用租借汽車的汽車租賃業務。由於可以嘗試各種車型,還受到了汽車愛好者的歡迎。

           

  原本大城市就容易出現交通擁堵,大量汽車不得不以時速20公里到60公里的中低速度行駛。汽車的用途主要是上下班、接送孩子和購物等短距離行駛。即使擁有能高速跑長途的豪華汽車,使用的機會也很少。此前,從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意義上來説,高價的中大型汽車越熱銷當然越好。並且作為身份地位的象徵,中國的消費者也一直追求中大型汽車。但是,我認為在經濟正逐漸走向成熟的如今,在中國大城市裏,是不是應該考慮普及家用的實用性小型車。

            

●  沒必要學習日本的垃圾分類制度。

       

  在日本,垃圾被實施徹底的分類收集,居民扔垃圾時必須細緻分為「可燃垃圾」、「PET瓶」、「塑膠」、「玻璃瓶」、「(鋁、鐵)罐」、「紙張」、「電池」等。在中國的媒體和網際網路上,不斷有意見認為「日本的垃圾分類很複雜,讓居民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專業性的事情交給專業人員,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垃圾應由垃圾處理專業企業處理,將居民從複雜的作業中解放出來」。

               

日本的垃圾箱上表明了垃圾分類和注意事項(資料圖)

              

  的確,在日本,有些地方進行51項分類,但要求繁忙的城市居民進行這麼細緻的分類不合情理。在美國,不進行垃圾分類的地區也很多,由廢物處理企業回收垃圾,進行分類。對於厭惡煩瑣的垃圾分類的人來説,自然認為垃圾處理不應效倣日本,而應採用美國方式。不過,最近即使是美國的企業方式,垃圾處理和回收利用的費用也在膨脹。面對企業提出的高額的收費,存在財政困難的美國各城市都叫苦不迭。

          


  在中國,很多地區不進行垃圾分類,直接埋入垃圾處理場。廚餘垃圾和有害物質全都一起掩埋。結果,在垃圾處理場,廚餘垃圾的腐爛導致惡臭瀰漫,有害物質滲入土壤。在掩埋垃圾之前,由政府和企業加以分類,就能抑制環境破壞,但如果引進分類所需的機械和雇用大量的分類人員,又需要耗費很多的資金。建設將不燃物以外的全部垃圾焚燒的最先進焚化爐也是方法之一,但設備的引進和維護需要的費用極為巨大。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

          

 日本為提高體育水準鼓勵跨國婚姻

                

 足球列入高考能讓中國隊變強?

             

 日本水果太貴吃不起 

             

 日本還會再次發動戰爭嗎? 

                

 經濟愛國主義的邊界 

            

 「愛國」與「賣國」的邏輯 

              

   更多》》》

  面臨困難的中國政府最近為了將垃圾分類為「濕垃圾」、「乾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對居民開展了嚴格指導。僅僅進行這一四大分類的粗略區分,垃圾處理就能高效且安全地推進,還能防止環境破壞。與此前依賴專業企業的分類相比,費用更低,居民的稅負也很少。批評日本過度的垃圾分類制度並無妨,但如果中國居民以此為口實、放棄分類,環境破壞或將更為嚴重。

              

●  中國屬於大陸性氣候、雨水少,沒法像海洋性氣候、雨水多的日本一樣乾淨。   

      

  這也是中國的網路上經常出現的説法。並不是雨水多就能自動清潔空氣、水和地表。居住在日本就會知道,下過大雨後道路上會出現積水,到處都是污泥。有時候泥水還會流入家中。大雨過後必須清掃街道和住宅四週。由於濕度高,日本北部地區冬季會大量降雪,雪融化後的道路被泥砂弄髒,清潔起來十分費勁。

         

  從前日本的大氣污染和水污染情況也十分嚴重。1970年在東京的一所學校,43名女生在上體育課時暈倒。其原因是大氣污染産生的光化學煙霧。當時,含有工業廢棄物的淤泥堆積在被污染的河流中,河流散發出刺鼻的氣味,水中生物大量死亡。之後,日本開始限制污染物的排放,用了很長時間才使空氣、河流和海洋恢復原來的樣子。因此並不是光靠下雨就能消除水和空氣污染。

           

  我也曾聽到這樣的聲音——在大陸性氣候的中國,乾燥的風從內陸刮來泥沙和塵土,污染街道,再怎麼清掃也掃不乾淨。其意思是在氣候面前人很無力。但是,認真想一下,砍伐森林使內陸沙漠化才是真正原因。山西省的森林覆蓋率在唐宋時期達到40%,由於人們持續砍伐林木,到了清代初期降至18.8%,新中國成立時只有2.3%。如果能對內陸進行綠化,儘量阻止沙漠化,飛舞的沙塵應該也會減少。

          

  守護環境、破壞環境的不是氣候、而是人。最後我想以學習中文時教科書上的一句話來作為結束語,那就是「成功者找方法,失敗者找藉口」。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宏

              

  (本專欄的內容為筆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