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謠言(7)日本為提高體育水準鼓勵跨國婚姻
2019/07/04
村山宏為日經中文網撰稿:在網球、籃球、田徑和足球等體育領域,擁有日本國籍的混血運動員正在世界舞臺嶄露頭角。隨著日本和海外加深往來,日本人與外國人的跨國婚姻正在增加。很自然,在日本出生或長大的混血兒越來越多。從他們當中培養出一批一流運動員更是不足為奇。但在中國的網際網路上,出現了並不準確的觀點,他們指出「日本為了在體育方面能在世界上獲勝,正在鼓勵與外國人結婚」。這類謠言不值一提,但包括中國在內,東亞的社會正逐步迎來必須積極接納混血和外國人的時代。
擁有日本國籍的日裔混血運動員為數眾多。在2018年的美國網球公開賽上奪冠的大坂直美(父親是海地裔美國人,母親是日本人)、百米短跑創造9秒97的日本記錄的薩尼布朗(Abdul Hakim Sani Brown,父親是迦納人,母親是日本人)、有望在NBA(美國職業籃球)賽場大顯身手的八村壘(父親是貝南人,母親是日本人)、日本國家足球隊守門員施密特·丹尼爾(父親是美國人,母親是日本人)等,這些或許都是在中國也略有耳聞的運動員。
![]() |
薩尼布朗全美大學生田徑錦標賽100米決賽中(6月7日,kyodo) |
對於日本混血運動員的出現,在中國的自媒體和網路論壇上,可以看到「日本為了贏得體育比賽而致力於人種改造」等論調。由於這屬於只想貶低對方的惡言惡語,筆者此前一直不予理會,但最近感覺,就算只在局部留下這種思維,也不利於中國的未來,於是提筆發表一些看法。國家主導的人種改造試驗是1930年代德國的納粹政權曾推進的政策,但如今,這在全球被完全否定。這是因為人們不清楚國家有意通過人為操作製造出來的人類將給我們自身帶來什麼樣的副作用。
「在體育競賽中獲得勝利的民族和國家是優秀的,擁有優秀運動員的國家的國民將擁有自豪感」,這種思維也是納粹在柏林奧運會上提出的。如今,日本政府不可能按照這種舊時代的思維,嘗試人為地撮合國籍不同的父母,將混血的孩子只作為運動員加以專門培養。在日本出生的混血兒並非國家的工具。他們也不是為了日本的國家而出生。而是父親和母親跨越國界相遇、作為愛的結晶讓他們誕生在這個世界上。
一般認為,日本由被稱為「原日本人(大和民族)」的民族凝聚在一起,形成了同質化的社會,但隨著全球化的推進,情況逐漸發生改變。在日本長期居住的外國人達到273萬人(截至2018年12月底,日本法務省數據)。另一方面,獲准加入日本國籍的外國人已累計達到56萬人(包括已死亡人數)。加起來超過300萬人。日本社會存在相當於全部人口(1億2600萬)的3%的非「原日本人」。此外,每年還有超過3千萬外國遊客訪問日本。日本人和外國人在日本相遇並結婚的事已經完全不再稀奇。
就像這樣,日本不斷有混血兒和外國人的孩子出生。如今已到了學校的班級裏會有1、2個混血兒或外國人孩子的時代。甚至可以説,在當今的日本,只要組建2、3個足球隊,就必定會有1個外國人、混血或移民的孩子。像乒乓球運動員張本智和那樣、父母都出身於中國、在日本出生和長大的移民後代的日本人也在增加。當然,日本社會應該公平地對待混血和移民系列的運動員。但在以前,情況完全相反。很多混血運動員和移民系列的運動員一直受到欺負和歧視。即便擁有很強實力,也會被不恰當地放在不利的位置。
也有混血運動員對偏見和歧視提出異議。活躍在美國職棒大聯盟的達比修有(Yu Darvish)的父親是伊朗人,而母親是日本人。欠斟酌的人在推特(Twitter)上發帖稱「(他)不是日本人」,達比修有見此反駁道「我就是日本人啊(笑)。一直在日本長大,就算是開玩笑,如果有人説我不是日本人,也會感到不愉快」。籃球運動員八村壘一有機會就説「希望為日本的混血兒們打球」。在美國活躍的八村的身影將給在日本經歷辛酸的混血兒們帶來希望。
筆者寫這篇文章,完全不是為了想説消除種族歧視和保護人權等「漂亮話」。而是希望指出,如果不積極接納那些帶著憧憬來到日本的外國人和日本人之間生下的孩子,那麼他們有可能隨時遠離日本而去。田徑運動員薩尼布朗在日本長大,據説日本的大學曾希望他入學並進入田徑隊,但他最後選擇了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這是因為不但美國大學的田徑訓練方法比日本優秀,而且還可以學習運動事業管理學。網球運動員大坂直美在4歲時與父母和姐姐一起移居美國。幾年前,她在美國遇上了優秀的教練,與生俱來的才能被充分挖掘和發揮。
棒球和籃球自不必説。不僅是從事棒球的達比修有和籃球運動員八村等混血運動員,非混血的日本運動員也相繼前往美國。已退役的棒球超級明星鈴木一朗並未返回日本,而是繼續留在美國。因為美國的體育環境更為優越。如果對此置之不理,很多混血運動員都有可能離開日本,選擇美國。筆者並不是出於國家和民族榮譽的喪失等民族主義感情而對上述事態表示擔憂。有才能的年輕人到美國尋找出路是件好事,但令人憂慮的是,如果人才不願回到日本,日本的體育産業將走向衰退。
不僅限於體育,能吸引人才的地區、産業和企業才會走向繁榮,相反,失去人才的地區,産業和企業將陷入衰退,這是一般規律。日本沒有抓住網際網路産業的潮流,未能孕育出美國谷歌、亞馬遜和Facebook那樣的巨大企業。日本企業的保守性作為原因常被提及,但筆者認為人才短缺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日本20歲左右的年輕人口與30年前相比減少了一半,谷歌等網際網路企業吸引印度人和俄羅斯人等全世界的人才,而缺乏人才的日本企業則難以與之抗衡。況且,美國並非依靠政府的力量,而是憑藉民間的魅力吸引人才。
|
當然,這種全球化確實也存在消極的一面。在歐美,移民和本國民眾的對立與摩擦加深,倡導反移民的政策和政治家受到歡迎。不過歐美和東亞存在的情況截然不同。歐美國家的人口都在增加,東亞人口則在減少。日本的人口早已轉為負增長,南韓和台灣也在面臨超過日本的嚴重少子化,不久將迎來人口減少。即使是中國大陸,也被預測將在數年之內轉為人口減少。東亞所有地區都將面對嚴重的年輕人才短缺。
在東亞,能吸引人才的國家、地區和城市和無法吸引到人才的地區出現明顯分化的時代即將到來。換言之,東亞到10年之後將迎來爭奪人才的時代。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政府的主導下吸引人才,也未必能取得順利進展。不管政府如何搖旗吶喊,如果社會整體不能積極接納國籍、民族和人種不同的人,人才就將不斷離去。一不留神,存在競爭關係的企業和地區將奪走優秀人才。深圳之所以能作為高科技基地不斷增長,是因為其不僅從中國全境吸引人才,還成為了全球高科技人才自發的聚集之地。
在今後的東亞,如何促使本國人、外國人、移民和混血兒融合起來並提高能力,將是一大考驗。優秀的外國人、移民(歸化)和混血兒的活躍將成為決定一切勝負的關鍵。可以説體育將成為試金石。日本終於向前邁出了一步。中國或許也將跟隨。到2030年代中期,預計日本和中國之間將在各個領域發生毫不留情的人才獲得競爭。在日中之間的體育賽事上,有一天甚至會出現非洲裔日本人成為中國代表、非洲裔中國人成為日本代表展開較量的日子。
(本專欄內容僅為筆者個人的意見,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社)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