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日貨受傷的是誰?
2012/10/30
在9月份中國的汽車銷量中,日系車的銷量比上年同期減少了約4成。在10月的國慶長假期間,日系品牌的電視銷量也減少了4成。主張抵制日貨的那些人恐怕覺得「日本必然會非常為難」。然而,日本固然為難,但中國其實也在為難。在中國銷售的日系車有9成為中國製造,零部件也有9成來自中國。也就是説,在中國銷售的日系車實際上是「中國産品」。而且,那些工廠也並不是日本企業獨掌大權,而是與東風汽車、廣州汽車等中國國有企業合資經營。
![]() |
北京的秀水市場(10月18日) |
包括電視在內,日系品牌家電如今大部分都在中國生産,幾乎沒有日本製造。就算抵制在中國隨處可見的味千拉麵、吉野家等日資食品,結果也是完全一樣。因為這些食品都是中國人在中國製作。即使銷售額減少,對於日本的GDP也沒有任何影響。
那麼,日本經濟是毫發無傷嗎?倒也並非如此。因為一旦在中國的銷量減少,企業收益就會減少。但其影響畢竟有限。就算是在華銷售比例最高的日産汽車,比例也只佔整體的大約25%,據説來自中國的利潤僅佔整體的3成多。反而是廣州汽車、東風汽車對日系車在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高達9成、4成,如果日系車滯銷,這些中國企業的利潤就會消失,甚至關係到生死存亡。合資汽車工廠和零部件工廠有很多中國人在工作,銷售低迷直接關係到他們的就業問題。
還有一種思路是,日産等日本企業如果在中國的利潤減少,這些公司的股價就會下跌,使得籌集資金變得困難。到那時,這些公司或許會精簡在日本國內的設備投資。而且,由於股價下跌會導致資産縮水,持有日産股票的日本人或許會捂緊錢包。如果日本國內的設備投資和消費不振,日本的GDP就會下跌。但即便如此,減幅應該也不會大得嚇人。在抵制全面爆發的9月之後,日本股市雖然曾一度下跌,但很快就恢復了。或許在投資者看來,現在的抵製程度對於收益的影響並不算大。
除了GDP之外,還有衡量一國經濟規模的另一個指標——GNP(國民生産總值)。簡單來説GNP就是GDP與海外投資盈利的總和。日本設在中國的工廠開工率低關係到GNP的增減。日本企業從中國當地法人(包括合資)賺到的錢究竟是多少呢?這個數字無法確切統計。日本每年的海外凈收所得約為15萬億日元。如果其中的2~3成來自中國,估計就是3萬億日元到4萬億日元。而日本一年的GDP高達約470萬億日元,與之相比,3~4萬億日元微不足道。即使來自中國的所得為零,日本也不會遭受毀滅性打擊。
最令日本頭疼的應該是中國停止從日本進口。因為一旦在日本國內生産的産品賣不出去,日本的GDP就會減少。去年日本的對華出口額約為13萬億日元。相當於GDP的3%。如果出口驟減到零,日本經濟恐將陷入負增長。而日本又不可能馬上找到替代中國的出口對象。但是,這對中國也並非萬全之計。日本向中國出口大量原材料,在中國加工後再反進口回日本。如果中國與日本全面對立,導致這一機制中斷,中國的對日出口也將大幅減少。中國的對日出口額也相當於GDP的2%,丟掉這2%對於經濟增長來説也是一大重創。
但在現實中,日本與中國不可能完全停止相互出口。日本在很早之前就放棄了在國內組裝汽車和家電出口的經濟構造。選擇了把原材料、零部件、生産使用的機械出口到中國大陸、南韓、台灣等地的生存之道。因為與組裝産品相比,零部件、機械製造的附加值更高,利潤更大。雖然中國大陸也有可能停止進口日本生産的零部件和機械,轉投德國、南韓、台灣的懷抱,但這其中也存在可行和不可行的地方。
例如,電視螢幕使用的液晶面板是日本企業最先投入實用,日本企業掌握著基礎技術。製造面板必不可少的部件——玻璃基板和彩色濾光片主要來自日本企業。如果沒有這些原材料,中國企業就難以生産液晶面板,進而在電視生産上碰壁。因此,筆者才會在「 浮躁的中國抵制不了日貨 」的專欄裏這樣告誡,如果真想抵制日貨,就要先提高中國自己的零部件製造水準。
9月日本對華出口較去年同期下降了14%。另一方面,同樣與中國存在領土爭端的菲律賓8月對華出口則下降了42%。與菲律賓相比,日本對華出口下降幅度並不明顯。其原因在於中國依賴日本的零部件和機械産品,無法立即全面抵制日本的零部件和機械産品。在現階段,如果沒有日本生産的零部件和機械,中國不少自有品牌的汽車和家電將無法進行生産。如果無視這樣的經濟合理性而擴大抵制日本産品的範圍,中日雙方的GDP無疑都將受到影響。
![]() |
圖為上海日本總領館前9月18日的抗議活動(kyodo) |
接下來,筆者再談最後一個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或許有很多中國人無法贊同,但請各位讀者稍稍忍耐一下讀完這篇文章。
「咦?日本不是不景氣嗎。怎麼大家看起來生活得非常富足啊」,在最近20年來,第一次訪問日本的中國人肯定會發出這樣的感想。雖然包括日本自身在內的全球媒體整天叫嚷著「日本不景氣」、「失去的20年」等,但所有人都一致認為日本在經濟方面看起來並不窘迫。在很多情況下,判斷經濟好壞的依據是GDP增長率。負增長就意味著經濟不景氣。在過去20年裏,日本經濟增長率曾經多次出現負增長。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日本是經濟非常不景氣的國家。那麼,為什麼日本看起來仍然情況不錯呢?
在這裡希望大家注意的是,GDP僅僅顯示了經濟學上被稱為「流量"的一定時期內的産值增減。過去積累起來的被稱為存量的財富並沒有計算在內。日本達到被稱為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水準已經有近50年時間。在此期間,日本一直在一點一滴地建設道路、建造房屋以及完善福利設施。由於擁有這種長期積累的財富,在新興經濟體眼中,日本社會仍然顯得非常富裕。
事實上,GDP即使在1、2年內出現1%到2%的負增長,憑藉以往積累的財富也可以過得很好。因此,雖然日本經濟在過去20年裏經常陷入負增長,但並未發生諸如暴動之類的重大社會動盪。要讓日本在經濟方面陷入困境,需要GDP在1年內下滑一半這種程度的嚴重經濟打擊。
反過來再看中國。雖然GDP規模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但存量仍然存在不足。不管是醫院、養老院、垃圾處理設施還是失業保險制度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很難説中國已經建立完善的社會安全網。在目前的階段,如果中國GDP增長率下滑,社會將陷入動盪。因此,中國始終在追求8%以上的高增長。筆者認為,雖然不知道中日對立對哪一方的打擊更嚴重,但從經濟低迷導致的社會動盪來看,肯定是中國嚴重得多。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東亞因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對立,多次發生了戰爭、內亂以及經濟封鎖等。每一次老百姓都遭受了巨大痛苦。到40年前為止,南韓、台灣、越南、柬埔寨,乃至中國大陸都很還不富裕。貧窮的亞洲人將政治和經濟進行了分離,沒有因政治對立而影響經濟。政治對立在政治層面進行對話,經濟問題在經濟層面進行磋商。這樣,東亞才實現了被稱為世界奇蹟,變得富裕。可以説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睿智。日本和中國是否會因像小孩子一樣的爭吵而破壞經濟繁榮呢?面對拼命克制憎恨對方的心情,對始終堅持經濟建設的亞洲的先輩們,筆者只想説「對不起」。
(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亞洲部副部長。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