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傳統」欺騙
2020/05/15
村山宏:「日本人為什麼直接喝涼水?中國醫學認為,應避免涼的東西進入體內。中國人自古就將水燒開後再喝」,這是經常聽到的中國人的説法。筆者此前也認為,喝熱水而不喝涼水是中國的傳統習慣。但有一次瀏覽中國的網際網路,發現了下面的評論,「小時候我也喝涼水。將水燒開再喝是在解放後」。筆者無法立刻相信這個説法。
經過一番搜尋之後發現這個説法是真的。老百姓在清朝之前即使想喝熱水也喝不上。在一般家庭,燃料寶貴,只在做飯時使用。那是沒有電和煤氣的時代。除了有錢人以外,不會為燒開水而買燃料。喝熱水的習慣開始於1930年代南京政府提唱的「新生活運動」。導致疾病的水中細菌因水煮沸而被殺死這一知識傳到中國,於是當時的政府鼓勵喝熱水。
|
喝熱水的習慣並非源自中國醫學的傳統,而是西方醫學的公眾衛生概念浸透的結果。當時中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仍在持續,新習慣並未在各家庭浸透。在解放後的1950年代,北京政府再次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通過在單位設置熱水供應室等舉措,努力普及喝熱水的習慣。不久,將熱水裝進保溫壺攜帶的習慣在老百姓中紮根。如果你認為這是撒謊,請查一下「愛國衛生運動」。
在被稱為傳統的習慣中,其實歷史較短的情況很多。在日本,印章就是典型。在日本,要讓文件正式産生效力,文件上必須加蓋印章。在推進文件的數位化方面,印章成為阻礙因素,要廢除印章這種呼聲一直存在,但另一方面,很多政治家聲稱「應保護傳統」,加以抵制。令人諷刺的是,日本IT擔當相還擔任「保護日本印章制度與文化的議員聯盟」的會長,主張維持印章。
印章的歷史悠久,在7000年前的古代美索布達米亞已被使用。而在中國,自3000多年前的殷代開始出現,之後傳到日本。但是日本,除了一部分掌權者之外並未明顯普及。在老百姓之間,在記載約定的事情的文件上,與印章相比,簡便的簽名和手印更多被使用。老百姓開始使用印章是在1870年代之後。原因是當時的明治政府作出了規定。
日本使用印章的歷史充其量只有150年。但是,印章被稱為優美的傳統,被強制使用。為了防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在日本居家辦公也得到鼓勵,但遲遲未取得進展。主要的阻礙因素在於使用印章的習慣,這一點不言而喻。數位化的文件即使身在自家,也能使用個人電腦和智慧手機進行結算,但必須加蓋印章的紙質文件的結算只能前往公司。
下面換個話題,筆者在1990年代末曾圍繞書店的存續和他人展開激烈論戰。這是因為有人主張「日本的街頭有很多小書店,這是自古以來的美麗風景,今後也必須加以保護」。當時Amazon進駐日本,書籍電商和數字書籍的可能性日趨受到期待。如果電子商務和數字書籍普及,街頭書店的經營可能難以維繫,一直以來的風景或將消失。
筆者強烈反對保護這種書店的意見。這是因為如果拘泥於書店銷售的紙質書籍,在資訊和書籍的數位化方面將明顯落在後面。原本過去書籍很昂貴,能夠閱讀書籍的人也很有限。在很久之前街頭沒有書店。在日本,書店在街頭出現是在17世紀之後。進入江戶時代,社會趨於穩定,老百姓開始學習文字。開始能閱讀書籍,書店這種生意終於能夠維持。
很多強調傳統的人都是想當然地談論問題。我們容易認為自己小時候看到的習慣、制度和風俗是很久以前就存在的。不久長大成人,就開始將小時候看到的事物作為傳統強加給年輕一代。如果僅僅這樣還情有可原,但如果這種先入為主發展到拒絕新的技術和文化,那麼害處就很突出。日本或許保住了有書店的街頭市容,但卻在數位化方面明顯落後於美國和中國。
人們會在從前的習慣中找出某些優點和美感,將習慣作為傳統加以繼承。但是,如果優點隨著新技術的出現而消失,或美感因價值觀的變化而發生改變,調整傳統的必要性就會出現。在尊重古老事物的同時接受新事物非常重要。在這一點上,最近的日本過度保護古老的事物,結果吸收新的有用事物往往遲緩。另一方面,中國則果斷接受新事物,但存在連仍有優勢的老事物都拋棄的傾向。
回到喝熱水的話題。1950年代的中國由於給排水仍未普及,不衛生的井水中包含細菌。水應在煮沸之後飲用,這種做法作為保護生命的新習慣而紮根。但是,如今裝入PET瓶的水和果汁開始銷售,在不煮沸的狀態下飲用也不會得病。年輕人之中有人希望將飲用水弄涼再喝,要求喝熱水或許是老一代的強加於人。
![]() |
三得利的飲料水(資料) |
當然,如果大量喝涼水,的確不利於腸胃,但要是只是喝一杯不會有問題。即使是冬季也習慣於喝涼水的日本人和法國人的平均壽命總處於世界最高水準。反過來,喝熱水和熱茶也不見得就好。據稱,習慣於攝入過熱飲食的地區多患食道癌。那麼不過熱、溫溫的茶就好呢?即便喝茶過量飲用,也將導致咖啡因的過度攝取。有些種類的茶裏咖啡因含量甚至高於咖啡。
不要被傳統這個説法欺騙。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日經中文網觀點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