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報道」與媒體商業運營
2012/11/09
![]() |
kyodo |
![]() |
回過頭來看美國媒體對豐田的批評報道。筆者曾多次通過美國的新聞頻道觀看美國媒體的報道,感到「過於誇張」。在日本有提供世界各大電視臺頻道的服務,筆者也購買了這種服務。筆者曾非常喜歡觀看美國的新聞頻道,但在針對豐田的報道之後,筆者觀看的次數在不知不覺之間開始減少,而觀看英國新聞頻道的次數卻開始增加。因為英國的新聞頻道沒有嚴重的誇張,顯得更加客觀。而報紙報道也是如此。筆者在年輕的時候曾經訂閱過美國的報紙,此外還邊查字典邊勉為其難地閱讀《時代週刊》和《新聞週刊》等新聞類週刊雜誌。但在不知不覺中也停止了這種閱讀,因為覺得枯燥無聊。美國的媒體讓人感覺總是在強調「美國是正確的。民主主義至上」的主張。即使不閱讀,其內容也能推斷出來。
筆者現在閱讀的英語媒體只有英國的《經濟學家》雜誌。英國國內市場很小。從國內人口數量來看,美國為3億人,而英國卻只有6千萬人。因此,英國主要媒體在選擇報道內容時從最開始就考慮到了英國之外的讀者和觀眾。《經濟學家》雜誌的讀者9成來自英國以外。而在內容方面有關英國的報道還不到1成。此外價值標準也非常明確。即利用市場經濟觀點對政治、商業、文化、科學以及社會進行客觀分析,不會將英國的愛國主義作為行為準則,也不會進行為英國立場代言的報道。不過,包括《經濟學家》在內,英國媒體對以法德為中心的歐盟(EU)進行報道時,嘲諷言論非常明顯。如果閱讀時將其剔除,就顯得非常客觀。
![]() |
筆者認為,媒體只要煽動愛國主義、爭取到本國讀者和觀眾就能在商業上獲得成功的時代正在走向終結。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當今時代需要的是面向全球發表意見和觀點,彼此探討世界共同課題。在這樣的時代,即使進行偏袒本國主張的愛國報道,全球的受眾也不會贊同,在行銷方面也無法取得成功。如果財務狀況遭到削弱,就很難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媒體。而從結果來看,也無法通過媒體向世界表達本國主張。相反,英國媒體通過減弱愛國報道而正在成功將全球受眾變成讀者和觀眾。英國雖然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都不再擁有以往那樣的壓倒性實力,但憑藉擁有媒體這樣的軟實力,仍然繼續在世界上保持了影響力。
成為在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媒體可以説是另外一種意義的「愛國」行為,雖然這種看法不易理解。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其國內都擁有龐大的市場,因此或許無法迅速轉變為英國媒體模式。不過,世界主要媒體應該不會一直允許英國媒體獨領風騷的情況存在。尤其是在像日本這樣正在面臨人口減少的國家,只有到海外尋找市場才能找到出路。筆者認為亞洲的媒體産業仍在利用大部分篇幅進行「愛國報道」,而在這樣的背景下或許正是日本媒體利用像《經濟學家》那樣的客觀報道超越當地媒體,取得飛速發展的良機。
順便提一句,面對文章開頭所述的中國年輕記者的提問,筆者的回答是:「如今已經是在世界市場爭取讀者和觀眾的時代。如果要成為世界級媒體,基於民族主義的煽情報道就不可取」。擔負中國未來使命的這些中國年輕記者們現在在如何報道最近的中日關係對立呢…… 關注日經中文網新浪微網誌
(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亞洲部副部長。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