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袁厲害事件看政府的職責

2013/01/24


   村山宏為日經中文網撰稿:河南蘭考的一家收養孤兒和棄嬰的私人場所發生了火災,結果導致7人死亡。這家收養所是由一位名叫袁厲害的女性自己建立的,並未獲得當地政府的批准。現年46歲的袁厲害被稱為「愛心媽媽」,從1986年起,在25年裏共收養了100多名棄嬰,並依靠擺地攤撫養孩子們。在事件發生後,出現了對袁厲害的質疑,有人稱袁厲害以撫養孤兒為名義從政府騙取補助,還有人質疑袁厲害將收養的孩子送給裕福家庭換取金錢。

圖為日本的兒童養育所女性志願者正在教授孩子英語。此圖為資料照片,與本文沒有直接關係
    與此同時,也爆發了對政府的批評,不少觀點認為收養所必須由政府運營,但政府卻無所作為。而且對民間人士袁厲害違規運營收養所採取了默許的態度。批評的根源在於人們認為政府熱衷於徵稅和賺錢,卻忽視行政機關的本來職責——幫助弱勢群體。政府應該做好政府該做的事情。筆者贊同這種批評,但同時也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民間人士運營收養所真的那麼糟糕嗎?

    正像大多數日本記者那樣,筆者在大學也是學法律的。「為了實現正義,公權力理應介入民間活動」,記得在大學接觸法律的理想論時,年輕的筆者曾經心潮澎湃。當時認為應該加強政府的許可權,廣泛消除社會弊端,扶助弱者。但在踏入社會,接觸政治家和官員的機會增加後,筆者對政府的態度卻逐漸發生了改變。

     政府是什麼?政府不過是人們思考出來的抽象概念。實際上,政府可以説就是一群使用國民繳納的稅金的政治家和官員。如果有人問這些政治家和官員會時常思考實現社會的正義和扶助弱者嗎?那麼答案只能是否定的。在筆者所接觸的日本官員中,很多人都整天想著出人頭地。「接下來是局長位子了」、「那個人已就到此為止了」,筆者經常聽到這樣的閒談。

     儘管如此,筆者並不是想譴責政治家和官員的慾望,因為他們也是人。每個人都有家庭,都要生活。任何人都希望獲得金錢和權力。消除自己的慾望,只是為了他人的幸福而生存是非常困難的。而僅將這種聖人君子吸收進政府組織則更是難上加難。

     政府正是這些無法逃脫慾望的人建立的,因此很容易犯錯。在政府擁有強大權力的條件下,如果政府運營民間也能從事的業務或者介入民間活動的機會增多,那就容易導致納稅者稅金的浪費和腐敗行為。因此應該避免不計後果地擴大政府或加強其許可權。相反,應該以某種方式監督政府的行為。

     同時,筆者也意識到「民間人士」只會做壞事的想法是錯誤的。在日本會經常民間人士以匿名方式向孤兒院捐贈大量禮物和錢財,幫助柬埔寨等發展中國家貧苦兒童的慈善團體也不在少數,就在現在學生志願者團體也在火車站前舉行著慈善募捐。

     當然,從事慈善活動的人也存在私心和慾望。有些人希望通過慈善活動獲得名譽;有些人希望通過做好事來獲得自我滿足;而有些人則希望降低稅金支出(在日本如果捐錢做慈善,可以降低納稅額);還有人希望從志願者中尋找戀人……。筆者不打算在這裡譴責他們的慾望。因為與政治家和官員一樣,他們同樣是人。即使動機不純,但通過這些慈善活動,仍然有很多不幸的人得到了救助。

     下面接著談收養所的話題。只關心出人頭地和爭權奪利的官員難道能夠建立好的收養所嗎?孩子們在真正喜歡他們的民間人士那裏得到關愛,或許會更加幸福。對於袁厲害是什麼樣的人、以什麼目的撫養那些孤兒,筆者並不沒有更多的資訊,但袁厲害喜歡孩子似乎並非謊言。不管袁厲害的真實動機如何,袁厲害都在從事收養孩子的事業,這是改變不了的。


     政府(行政)所應該做的是鼓勵袁厲害這樣的來自民間積極的行為。政府沒有必要使用納稅人的錢去勉為其難地建立效率低下、缺少關愛的公立孤兒院。相反,政府的職責是培育民間慈善活動家,呼籲大家向慈善活動家提供金錢方面的援助。當然,監督收養所的運營也是政府的職責。如果有人從事違法行為,例如以慈善活動的名義撈取金錢等,必須以司法手段加以制裁。

     此次的火災是在袁厲害外出時發生的。當地政府是否曾檢查過袁厲害家有沒有防火設備?或者想一想袁厲害一個人是否有能力照顧那些孩子?當地政府應該受到批評的不應該是沒有運營收養所,而應該是因為對民間收養所的援助和監督不到位。

     目前,中國各地的地方政府都在因稅收不足而苦惱,甚至很多地方政府運營房地産業務以彌補預算不足。另一方面,這帶來了頻繁發生有關土地使用權交易和拆遷的違法行為。筆者認為不應該如此擴大政府的行為。如果沒有資金,那麼民間能做的事情就讓民間來做好了。

     任何人都無法擺脫慾望。不管是政府還是民間組織,只要主體是人,慾望就不會消失。而關鍵問題是在建立有效防止官員的慾望導致違法行為的機制的同時,有效利用民間人士的慾望,使之有利於社會。筆者寫這篇文章或許也是為了獲得自我滿足和名譽。但即便如此,只要能稍稍有助於社會的改善就可以了,你説對嗎?關注日經中文網新浪微網誌

(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