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鄉」之禮讚?
2013/08/26
|
那又為何要對此給予積極評價呢?這是因為經歷過地獄般困境的人才會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當年參加「上山下鄉」運動的這一代人主要是50年代以後出生的「50後」。文革結束後的70年代後期,這批下鄉青年開始陸續返回城市,正逢改革開放政策起步的時代。而他們也都剛好將步入而立之年。從農村返回城市的知識青年們為了追回被耽誤的時間而拼命學習,有的鼓足幹勁下海經商或者投身事業。在他們的帶動下,包括周圍眾多的兄弟姐妹,原本就有強烈競爭意識的這一代人紛紛走上了奮鬥之路。
進入9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不斷深化,這批下鄉青年逐漸作為企業經營者或者公司領導嶄露頭角。筆者90年代曾在南京遇到過一位中小企業的女性經營者。她當時40多歲,在年少時曾被下放到內蒙古。雖是面目清秀的美女,但全身卻充滿了活力。筆者記得當時自己有過這樣的感覺。「她一定吃了不少苦。感覺很厲害,真的很厲害。要是在城市里長大的話,不過是個嫁人的大小姐,或許不可能成為這樣的女強人」。
筆者在採訪中曾結識了很多有過下鄉經歷的企業經營者。他們很多人都性格堅毅,在他們身上筆者感受到了很多日本人已經失去的粗曠。他們不會因為一點點困難和失敗就低頭,有著堅韌不拔的精神。這是作為經營者最為重要的資質。可以説,正是這一代有過「上山下鄉」經歷的人牽引著中國經濟走上了90年代到2000年代的高速增長。
事實上,在日本經濟實現高速增長的1950年代至1960年代也出現過類似的現象。那就是被稱為「戰中派」的一代人的努力。1920年代至1930年代出生的這代日本人在戰爭期間長大,有的有過從戰場死裏逃生的痛苦經歷。而戰爭結束後,這代人的生活也並不輕鬆。因為戰爭中美國的空襲讓日本的工業生産能力喪失殆盡。
在戰爭結束的相當一段時期之後,日本終於走上了穩定發展的軌道。經歷了戰爭的「戰中派」的一代人在經濟舞臺上各顯身手。比如,讓超市在日本生根發芽的「大榮」公司創始人中內功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曾隸屬於日本駐菲律賓部隊,部隊的大部分人不是戰死就是餓死,而他僥倖活了下來。「想要活下去,想要吃飽肚子」。或許正是這樣的想法讓中內在戰後從商過程中無懼無畏奮力拼搏。
在日本,「戰中派」的一代人在90年代陸續退居二線,而戰後出生的一代人掌握了經營的主導權。在戰後出生,並在富裕的社會中長大的新一代企業領導身上已經找不到「戰中派」那樣的活力和氣魄。這一代人在和平年代通過努力學習積累了豐富的知識,但卻不善於面對逆境。在經營判斷上也缺乏魄力。結果日本經濟不久就陷入了長期低迷。
在中國「上山下鄉」一代退休後,中國企業是否會像日本企業那樣喪失活力?為了鍛鍊90後等年輕一代的毅力,是否需要將他們帶到農村從事志願活動,開展「新下鄉」活動呢?這些想法曾在筆者腦裏縈繞,但筆者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不對,不對,現在這樣就很好。已經沒有必要再刻意去培養所謂的男強人、女強人」。
經濟需要順應各個時代的經營者。就日本來説,在戰後物資短缺的時代,日本需要拼命奮鬥的經營者和員工。憑藉他們的努力,日本在物質上富裕了,但失去的東西也很多。在日本「戰中派」領導企業的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日本大氣污染等公害非常嚴重。這是毫不顧忌他人與社會整體、一味追求企業利益的結果。此外,地價和股價出現暴漲,並引發了經濟泡沫。作為「戰中派」代表列舉的中內也利用從銀行借來的資金髮起開店攻勢,進而構築了其「零售業王國」,但隨著泡沫經濟的崩潰,其經營陷入了困境。結果,中內構築的「王國」也只經歷了一代便走向了崩潰。
取代日本「戰中派」登上時代舞臺的是戰後一代。他們作為經營者的思維方式發生了改變。為了維持社會的繁榮,企業開始重視消費者。此外,保護自然和防止環境破壞的意識也有所提高。男女平等的意識不斷浸透,很多日本企業甚至制定了為男性員工在自己子女出生後提供「育兒休假」的制度。可能導致「過勞死」的上司的殘酷命令開始被否定。在如今,如果還是像「戰中派」那樣的嚴厲老總領導公司,年輕一代大概無人會隨之而去。
中國也是一樣。在文革導致的經濟窘困的年代,需要「上山下鄉」歸來的一代勇往直前地追求高速增長。但是,並不是任何時代都需要這樣。看看夏季依然揮之不去的PM2.5的慘狀、導致多人受害仍屢禁不止的食品非法添加、令人窒息的城市交通擁堵。中國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卻給自己留下了一個比日本60、70年代更加嚴峻的生活環境。
為了解決這些社會問題,企業經營者必須轉變思路。「上山下鄉」一代人的增長至上的經營模式已經幾乎走到了頭。筆者認為,不如將今後的企業經營交給更加具備靈活思維的年輕一代。但願「上山下鄉」一代的經營者能逐步淡出歷史舞臺。
作者村山宏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