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中日關係從政治家手中奪回

2013/10/17


       村山宏為日經中文網撰稿:日本和中國關係惡化以來,經常聽到東亞應學習歐盟,跨越恩怨組建共同體的聲音。特別是認為東亞有必要學習數百年裏多次為爭奪領土而開戰的德國和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和解的做法。不過,我並不贊成應該學習歐盟的觀點。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

  「早戀」拯救中國教育

   「節儉令」之後需要「減肥令」

  中國的「戰略病」與日本的「無戰略病」

   文明不是靠法律約束出來的

  「大國意識」阻礙中國

  「上山下鄉」之禮讚?

  日本法律很有用

  中國與日本,討厭的背後是喜歡?

   大多數人是友好的?

   中國讓日本人感到自由?

   日本曾遭全世界討厭

   不要讓企業成為中國足球

   「戰爭」二字不是可以隨便説的

   中國不應忙著對富人增稅

   「反腐」該如何治本

   北京的飯菜為何這麼好吃?

   大家都別説普通話了

  》》》更多

       我在休假時曾去過法國東部亞爾薩斯(Alsace)的小城科爾馬(Colmar),這裡靠近德國邊境,街上近一半行人都是德國遊客。在廣場上演奏爵士樂和法國小曲的街頭藝人也同時使用「Merci(法語)」和「Danke(德語)」兩種語言打招呼賺錢。小城的郊外是廣闊的葡萄園,德國家庭經常開車前來購買葡萄酒。

       由於亞爾薩斯和其北部的洛蘭盛産煤炭和鋼鐵石,法國和德國一直在爭奪這兩塊兒地的領土主權。在19世紀的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將亞爾薩斯和洛蘭割讓給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敗北,亞爾薩斯和洛蘭重新歸還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佔領法國時兩地再次被德國支配,而二戰後則又一次歸還法國。

       每次歸屬國變動語言和法律便隨之改變。戰爭不僅導致兩地的所屬國發生改變,還導致家庭支離破碎。歐洲統一的出發點便是不讓這樣的悲劇重演。所謂歐洲統一指的是構建超越國家的統一組織,將經濟置於這一框架內。這樣的話,為了共同的經濟利益,國家之間便不會再開戰。

      歐洲統一的想法源於白蘭地酒商人讓·莫內,他享有「歐洲統一之父」的美譽。讓·莫內遊説法國的政治家,為建立歐洲煤炭鋼鐵共同體而奔走。為了讓法國和德國不再交戰,讓·莫內提議共同管理兩國爭奪的煤炭和鋼鐵業務。以這一共同體為核心,歐洲大陸的兩大國家法國和德國結成聯盟的形式最終形成歐盟。

      昔日德法兩國爭奪的亞爾薩斯如今成了德法文化的融合地,變成了歐洲統一的象徵。有觀點認為日本和中國也應該學習歐盟,共同管理紛爭之地、加強經濟的合作關係。還有聲音指出中日雙方的政治家應該像歐盟一樣,想辦法封凍戰爭。這是非常高尚的理想,不過我並不贊成這種觀點。

      歐盟的想法最初是商人提出的,而之後卻完全以政治主導的形式成立。德法兩國的政治家和官僚描繪著市場統一和貨幣統一的藍圖,以政治主導的方式構建了統一框架。「國家」和「國家」組成聯盟,被稱為「歐盟官僚」的精英們協商統一大計。而平民百姓只是在一切準備就緒後通過投票來表明是否贊成本國加入歐盟而已。

     歐盟並非作為普通百姓的「人民」與「人民」攜手建立的組織。而是一部分精英、即政治家和官僚實現了在頭腦中設想的概念。可以説,老百姓只是跟隨了政治家的腳步。這不是老百姓與老百姓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共同體,僅僅處在國家聯盟階段。這就是歐盟的弱項。

  因此,在南歐各國的財政赤字引發的歐元危機中,各國老百姓的對立浮出了水面。站在德國老百姓的角度來看,希臘等南歐之所以陷入財政危機,正是因為「國民不勤勉,稅收收入少」,進而得出結論,「利用德國的稅金去重建希臘財政是荒謬的。南歐國家要首先減少財政支出」。




  相反,希臘等南歐各國的老百姓則反駁稱,「通過市場統一和貨幣統一獲益最大的就是德國。在我們遭受困難之際,德國提供資金援助是理所當然的。沒必要減少財政支出,讓老百姓遭受痛苦」。雖然政治家千方百計尋求解決歐元危機,並希望説服各國國民,但老百姓卻遲遲未給予理解,結果導致危機久拖不決。

  筆者認為政治家和官僚等一部分精英決定一切的社會很難讓人感到心情特別舒暢。人們很難喜歡少數精英説向右就必須向右、説向左就必須向左的社會。雖然發出命令的一方會心情舒暢,但執行命令的一方缺只能感到痛苦。歸根到底,在高度發展的市場經濟中,一般百姓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力量,一部分精英控制社會的機制正在走向崩潰。

  關於中國和日本的關係,筆者也希望結束「因為政治家這麼説就建立友好關係吧」、「因為外國政府高官批評了我國就採取敵對態度」的思維方式。民間個人和企業應該自己思考,自主採取行動。由政治領導者決定國際關係的思維已經落後於時代。

  「東亞共同體」這一構想曾由政治家提出,但如果像歐盟那樣由國家領導者將「國家」和「國家」結合在一起,則是我不願看到的。在到了中日兩國民間人士的交流得到深化、可以形成一個社會的階段後,才應該由政治領導者著手構建共同體。也就是説,應是民間走在前頭,而政治家和官僚跟在後頭。

  正式的中日首腦會談目前還無法舉行。雖然擔心中日未來的聲音非常強烈,但我反而認為應該以此為機遇加以利用。這是因為由於沒有了出於政治考量的中日友好,真正的交流才會浮出水面。即使存在政治的干擾,如今仍在持續的民間交流依然很多。這種紐帶並非由政治強制形成。

  歐盟建於「國家」擔任主角的20世紀。但是,21世紀將是「人民」擔任主角的時代。讓我們將中日關係從政治家手中奪回來,通過民間人士的手構建一個新的時代。

   作者村山宏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