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掉下來,文化走出去
2012/04/30
![]() |
如今日本的動漫成為「Cool Japan」的代名詞之一。 |
記得在1980年代去中國浙江省舟山群島時,島上一位前衛藝術家曾經這樣放言,「日本不過是個大號香港,不感興趣」。這位藝術家在北京的作品展覽會上,曾經舉行行為藝術表演「賣魚」。當時在他看來,日本不過是個繁榮的商業化大都市,沒有值得欣賞的文化。不久這位藝術家便遠赴歐洲留學。
戰後,日本經長期被歐美國家嘲笑為「經濟動物」。直至上世紀80年代,除了茶道、花道、平安文學、浮世繪等傳統文化,日本被世界認可的現代文化可謂寥寥無幾。國內外也都普遍斷定,日本不可能産生風靡世界的新文化。
80年代我還只是個大學生,清晰地記得當時曾強烈抗議過該看法。並就日本文化和朋友進行了徹夜論戰。
我:文化啊,一般不會出現在軍事和經濟實力強盛時期。當社會發展到達一定的極限時,人們有了享受文化的閒情逸致,文化便會應運而生。
朋友:説來也是,法國文化達到鼎盛期,正是在拿破崙戰敗國力轉衰開始的。
我:但是,在一個全體國民沉迷于大眾文化娛樂的國度,或許政治經濟都會隨之衰退吧。
朋友:像法國的確如此。日本的文化慢慢會萌芽結果的吧。你看經濟不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麼。
我和朋友所説的並非戲言。回顧歷史就會發現,文化往往産生於文明進入衰退期之後。古羅馬在民主制時代曾經是軍事強國,但是進入帝王專制時代不久之後,即停止了領土擴張。隨之迎來了文化的繁榮期。因為經歷了野蠻擴張的時代,物質上開始富裕,人們便會將目光轉向文化。中國也是同樣如此,大唐這一世界帝國是中國歷代王朝的鼎盛時期。自鼎盛期之後的8世紀中葉開始,杜甫、白居易創作的《春望》、《長恨歌》等詩歌,吟咏著國家的衰亡,沉鬱悲壯、動慨千古。現代,美國則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以往美國的小説和電影都很單調無味,自從越南戰爭失利之後,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説都變得耐人尋味,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讀者和影迷們。
繼續來談談日本,我和朋友的預言不幸言中。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後半期,股票和土地價格暴漲,迎來了泡沫經濟。90年代泡沫徹底破滅,從而進入了被稱為「失去的20年」的經濟長期低迷期。所幸的是,在經歷泡沫經濟産生﹑破滅的洗禮之後,日本催生出了享譽世界的現代日本文化。
首先是坂本龍一,他為《戰場上的快樂聖誕》、《末代皇帝》等影片創作的主題曲,深深感動了歐美的音樂迷;村上春樹也是在那時候出現的,《挪威的森林》不僅在歐美,在中國也成為暢銷書;泡沫破滅影響不斷加深的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北野武拍攝的「HANA-BI」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受到高度評價,從而揭開了日本電影在各國電影節不斷獲獎的序幕。
那之後正如大家所見所聞的那樣,儘管日本經濟持續低迷不振,但是漫畫、動漫、J-POP等現代日本文化卻在世界各地廣受歡迎,古典音樂也引領著世界潮流。日本文化被稱為「Cool Japan(意為有魅力的日本,音譯:酷日本)」,而「Cool Japan」則漸漸發展成為日本的主力産業。
若有一天中國告別經濟快速成長期,大家開始有心境享受文化,無需大力提倡,現代中國文化也一定會開花結果。也許有人會質疑,「噢?如果經濟陷入衰退,還要文化幹什麼?」 是的,請勿著急。盛極必衰,任何文明都會日落西山。其後,會迎來燦爛與輝煌的文化。
(作者為日經新聞亞洲部副部長,本文僅表達個人觀點)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世界第一帶來的不幸福
中國人和日本人誰才是「狼」?
中國企業該不該世襲?
日本糕點師的殘酷物語
「知識越多越反動」
調控與生産過剩的怪圈
推理小説是中國法制的鏡子?
巴黎LV專賣店裏的中國人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