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産業迎來轉型期
2011/12/29
![]() |
另一方面,被稱為「另一項設備投資」的是企業併購。據民間調查公司Dealogic統計顯示,今年以海外為主,日本企業參與的併購達800億美元,這一數字也有望刷新歷史最高記錄。
日本企業正逐漸全面轉向經營的全球化。少子老齡化使得日本國內市場前途暗淡。而另一方面到2030年,新興經濟體規模將擴大至全球國內生産總值(GDP)的30%以上,成為今後經濟增長驅動力將確定無疑。
日本三菱化學控股公司的社長小林喜光認為,「日本企業都明明知道會帶來經濟空洞化也要到海外投資賺錢,然後將積累起來的資金拿回國內創造就業機會。我覺得就是這麼一回事」。
「出口立國」的國策開始動搖
持有這種想法的日本企業家似乎不只是小林一個人。根據貿易統計顯示,日本的貿易收支在今年1~10月為赤字。即使從全年來看,很有可能31年來首次淪為赤字。
2000年代後半期以來,日本企業通過海外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獲得的紅利等所得收支的黑字已經超過了貿易黑字。在容易出現貿易赤字的狀況持續的形勢下,日本企業開始將生産基地移向海外,日本的「出口立國」國策開始受到強烈的衝擊。
當然,日元升值和東日本大地震、以及供應鏈斷裂造成的影響等因素也不可忽略。
![]() |
就收購瑞士企業回答媒體提問的武田藥品工業社長長谷川閑史 |
在眾多企業中,IT(資訊技術)泡沫崩潰和雷曼事件正在成為過去。據《日本經濟新聞》統計,日本上市企業2010財年的凈利潤按照美元計算已經復甦到了雷曼危機前的2007財年的水準。
企業的手頭資金也已經積累到很高的水準。9月末,這一數字為60萬億日元,比3月末下滑了8%。但是,這恰恰顯示了雷曼危機後開始重視財務的安全性從而不斷積累資金的企業已經轉向投資經營的動態。
不再執著于無借貸經營
目前受到矚目的是如何承擔風險。今年春季,日本醫療器具巨頭泰爾茂宣佈收購美國的同行企業,由於併購需要泰爾茂不再執著于無借貸經營,這次借貸了相當於手頭資金2倍的資金。而且,社長新宅祐太郎在記者會上強調説,「我們希望將3160億日元的銷售額提升到1萬億日元」。以春季的併購為開端,為實現1萬億日元的銷售目標,新宅祐太郎還表示,「我們認為,還需要進一步通過企業併購來實現這一目標」。
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的日本代表水越豐表示,「雷曼事件後的世界所需要的是逆向思維經營」。在汽車、個人電腦以及電視機領域,各種各樣的産品和服務的重心都在向新興經濟體轉移,對於企業而言,「適當規模」的含義産生了巨大變化。為了在這個時代生存下去,應該發展到多大的規模呢?新日鐵和住金決定合併從結果上看也是出於這種思考。
雖然如此,仍然要留意國家和企業之間的關係。目前屬於企業走向世界賺錢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裏,容易發生企業所屬國家和企業之間的利害關係出現背離的「利害不一致」的情況。
日産汽車曾經承諾在日本國內維持100萬台汽車的生産量。但是,該公司承擔採購功能的中心已經遷到上海。今後,高檔車部門以及面向海外的公關和涉外功能也將轉移到香港。
今後,國家與各種各樣的企業之間將出現這樣的微妙平衡操作。日元升值、稅金、電力、政府的不為……。壓在日本企業身上的這「六座大山」極為沉重嚴峻。
不過,日本的空洞化問題也不能棄之不顧。從貿易收支到所得收支。從GDP到國民生産總值(GNP)。如果要順應這樣的時代潮流,企業就應該認真考慮把在世界賺取的資金拿回日本,在日本創造新的業務和産業。從明年起,國家和企業都需要動腦筋出智慧了。為了創建新面貌的國家,就必須拿出構想力和創造力。
()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